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学家之一,《记忆女神图集》是他被人提及最多的作品,这个大型的图集研究成为他生命后期的核心成果,旨在研究西方文化中的古代遗存在后世的艺术中何以重生。本书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图像实验室于2022年举办的瓦尔堡在中国工作坊和学术论坛发表的文章结集,根据论文研究主题分为阿比·瓦尔堡研究和《记忆女神图集》研究两部分,为阿比·瓦尔堡的国内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方法。
* 本书以阿比·瓦尔堡及其生命后期的核心成果《记忆女神图集》为中心,收录了16篇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和译文,以及阿比·瓦尔堡中国学术年表,内容翔实丰富,具有深入的学术性,可供相关研究者、学者、高校学生参考阅读。
* 为阿比·瓦尔堡的国内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与方法。
总序
丛书以新迷影为题,缘于电影之爱,迎向电影之死。
迷影(cinéphilie)即电影之爱。从电影诞生时起,就有人对电影产生了超乎寻常的狂热,他们迷影成痴,从观众变成影评人、电影保护者、电影策展人、理论家,甚至成为导演。他们积极的实践构成了西方电影文化史的主要内容:电影批评的诞生、电影杂志的出现、电影术语的厘清、电影资料馆的创立、电影节的兴起与电影学科的确立,都与电影之爱密切相关。从某种角度看,电影的历史就是迷影的历史。迷影建立了一系列发现、评价、言说、保护和修复电影的机制,推动电影从市集杂耍变成最具影响力的大众艺术。
电影史也是一部电影的死亡史。从电影诞生时起,就有人不断诅咒电影败德渎神,预言电影会夭折、衰落,甚至死亡。安德烈·戈德罗(AndréGaudreault)曾说电影经历过八次死亡,而事实上,电影经历的死亡次数要远超过这个数字。1917年,法国社会评论家爱德华·布兰(EdouardPoulain)出版了图书《反对电影》,公开诅咒电影沦为教唆犯罪的学校。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后,卓别林在《反对白片宣言》(1931)中宣称声音技术会埋葬电影艺术。1933年,先锋戏剧理论家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Artaud)在《电影83》杂志发表文章,题目就叫《电影未老先衰》,他认为电影让千万双眼睛陷入影像的白痴世界。而德国包豪斯艺术家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Moholy-Nagy)在1934年的《视与听》杂志上也发表了文章,宣布电影工业因为把艺术隔绝在外而必定走向崩溃。到了1959年,居伊·德波(GuyDebord)在《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刊号上公开发表了《在电影中反对电影》,认为电影沦为反动景观力量所使用的原始材料和艺术的消极替代品……到了21世纪,电影终结论更是在技术革新浪潮中不绝于耳,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PeterGreenaway)和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Tarantino)分别在2007年和2014年宣布电影已死。数字电影的诞生杀死了胶片,而胶片迷影人虔诚膜拜的电影物质载体,则正在消亡。
电影史上,两个相隔一百年的事件在描绘电影之爱与电影之死的关系上最有代表性。1895年12月28日,魔术师乔治·梅里爱(GeorgesMéliès)看完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放映,决心买下这个专利,但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安托万·卢米埃尔(AntoineLumière)却对梅里爱说,电影的成本太高、风险很大,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技术。这可看作电影终结论在历史中的第一次出场,而这一天却是电影的生日,预言电影会消亡的人恰恰是电影之父的父亲。这个悖论在一百年后重演,1995年,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应《法兰克福评论报》邀请撰写一篇庆祝电影诞生百年的文章,但在这篇庆祝文章中,桑塔格却认为电影正不可救药地衰退,因为迷影精神已经衰退,唯一能让电影起死回生的就是新迷影,一种新型的对电影的爱。所以,电影的历史不仅是民族国家电影工业的竞争与兴衰史,也不仅是导演、类型与风格的兴替史,更是迷影文化与电影终结互相映照的历史。电影之爱与电影之死构成了电影史的两面,它们看上去彼此分离、相互矛盾,实则相反相成、相互纠缠。
与亨利·朗格卢瓦(HenriLanglois)、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那个迷影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不同,今天的电影生存境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不再是大众艺术的国王,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缔造了多元的视听景观,电影院被风起云涌的新媒体卸下了神圣的光环,人们可以在大大小小各种屏幕上观看电影,并根据意志而任意地快进、倒退、中止或评论。在视频节目的聚合中,电影与非电影的边界日益模糊,屏幕的裂变、观影文化的变化、内容的混杂与文体的解放,电影的定义和地位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恪守特吕弗(FrançoisTruffaut)与苏珊·桑塔格倡导的迷影精神,可能无法让电影在下一次死亡诅咒中幸存下来,相反,保守主义迷影或许还会催生加速电影衰亡的文化基因。一方面,迷影倡导的电影中心主义建构了对电影及其至高无上的艺术身份的近乎专断的独裁式想象。这种精英主义的圈子文化缔造了大电影意识,或者电影原教旨主义,它推崇电影院崇拜论,强调清教徒般的观影礼仪,传播对胶片的化学成像美感的迷恋。另一方面,迷影文化在公共场域提高电影评论的专业门槛,在学术研究中形成封闭的领地意识,让电影创作和电影批评都拘囿在密不透风的历史行话的系统中。因此,捍卫电影尊严及其神圣性的文化,开始阻碍电影通过主动的进化去抵抗更大、更快的衰退,电影迷恋与电影终结在今天比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显现出强烈的张力。
电影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迷影在流行娱乐中拯救了电影的艺术身份与荣耀,但这条历史弧线已越过了峰值而下坠。电影正面临痛苦的重生,它不再是彼岸的艺术,不再是一个对象或者平行的现实,它必须突破藩篱,成为包容所有语言的形式。浩瀚汹涌的视听世界从内到外冲刷我们的生活和认知,电影可以成为一切,或一切都将成为电影。正因如此,新迷影丛书力求用主动的寻找回应来自未来的诉求,向外钩沉被电影学所忽视的来自哲学、史学、社会学、艺术史、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的思想资源,向内在电影史的深处开掘新的边缘文献。只有以激进的姿态迎接外部的思想和历史的声音,吸纳威胁电影本体、仪式和艺术的质素,主动拓宽边界,才能建构一种新的、开放的、可对话的新迷影,而不是用悲壮而傲慢的感伤主义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鱼死网破,这就是本丛书的立意。我们庆幸在寻找新迷影的路上得到了学界前辈的支持,相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会聚了一批充满激情的青年学者,向这些参与者致敬,也向热爱电影的读者致敬,并恳请同行专家们批评指正。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盟大学委员会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图像哲学与电影史,著有《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莱昂内西部片中的手势电影动势语言分析导论》等。
目录
李洋
编者导言 阿比·瓦尔堡与《记忆女神图集》 1
阿比·瓦尔堡研究
马修·兰普利
从象征到寓言阿比·瓦尔堡的艺术理论 13
斯文·吕蒂肯
保持距离阿比·瓦尔堡论神话与现代艺术 56
吴琼
阿比·瓦尔堡的幽灵学 77
克劳德·英伯特
在康德与博厄斯之间的阿比·瓦尔堡从美学到图像人类学 116
马修·兰普利
间隙的图像学阿比·瓦尔堡的遗产 163
艾米丽·莱文
另一个魏玛作为汉堡学派的瓦尔堡圈子 204
马修·兰普利
模仿和寓言论阿比·瓦尔堡与瓦尔特·本雅明 235
鲁明军
艺术力重识李格尔的艺术意志与瓦尔堡之情念程式 267
图像、戏剧与人类世的命运:马库嘎与瓦尔堡 321
闪回的政治:文献展的瓦尔堡时刻 346
李洋
瓦尔堡之后的艺术史与电影 367
《记忆女神图集》研究
乔泓凯
瓦尔堡的图像宇宙学《记忆女神图集》图版 B 的图像志研究 397
王欣萌
混合风格之下的世俗之爱《记忆女神图集》38 号图版研究 428
郑亚萌
作为隐喻的距离《记忆女神图集》49 号图版研究 456
高逸凡
间隙的沉思《记忆女神图集》72 号图版研究 478
杨旖旎、林蓉
阿比·瓦尔堡中国学术年表 499
文章信息 528
大都会文献翻译小组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