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共同富裕之路,离不开高质量充分就业,离不开和谐的劳动关系。建设新时代的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健全劳动法律法规是关键。为此,适应新形势,及时评估劳动法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基本劳动标准法立法研究,解决集体劳动关系主体正当性、集体协商程序合法性与集体争议处理规范性的问题,使集体协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在用工日趋灵活化趋势下,在工时、工资、劳动安全保护等劳动条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促进和谐社会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基础工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博采众长、坚持开放视野,同时立足我国实际情况,是本书秉持的基本态度。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客观看待相应协调机制及机制背后所形成的劳动者权利构架。基于这样的立场,本书介绍了世界各国集体劳动关系相关概念,对于我国的和谐劳动关系实践进行了综述,阐释了我国集体劳动关系调整中的思考逻辑,并在回顾我国在集体劳动关系调整实践的基础上展望今后我国集体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力争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集体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主要依靠两条路径:直接的节能减排和间接的治理提升。直接的节能减排主要体现在利用政策、技术等手段,控制碳的消耗、产生与排放,并加强循环利用,为市民打造绿色、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间接的治理提升主要是利用精细化的理念,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助力、市民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从而提升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提高治理效率,转变生活方式,支撑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追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城市已经成为“双碳”落实的主要战场。而超大城市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超大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体现出“三元特质”,即与多元主体相关的规模扩张、需求多样及特征涌现;与复杂关系相关的管理任务激增、管理难度增加及管理风险加剧;与动态环境相关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可知性等。这些特征为超大城市的“双碳”目标实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超大城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我国目前有七座超大城市,它们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先行区,也是国家低碳发展的试点城市,在“双碳”发展方面多措并举,先行先试。例如,北京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上海市在早期提出了2030年达到碳中和(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即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与吸收平衡。
超大城市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也是全国约占8%的人口生活的家园。因此,“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超大城市追求“双碳”目标,主要依靠两条路径:直接的节能减排和间接的治理提升。直接的节能减排主要体现在利用政策、技术等手段,控制碳的消耗、产生与排放,并加强循环利用,为市民打造绿色、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间接的治理提升主要是利用精细化的理念,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助力、市民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从而提升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提高治理效率,转变生活方式,支撑绿色发展。
本书的讨论焦点就此从上述两方面展开。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探讨了超大城市绿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转型路径,并为智慧城市促进绿色发展这一专题提供了一个定量案例分析;下篇探讨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理论、现状、问题及路径,并为城市更新这一专题提供了一个具体实施方案。通过上下篇的探讨,本书旨在为决策者、研究者以及广大市民提供关于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指导。我们相信,绿色和精细化发展不仅是超大城市的未来,更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为城市的繁荣、人民的福祉和生态的平衡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得到了来自同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在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作者力求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文中的引用和借鉴内容,均在参考文献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标注,但是由于学术研究的复杂性和广泛性,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胡睿,女,1987年出生,山西人。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专业研究领域:超大城市治理,系统动力学仿真,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北京城市学院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副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从事该领域研究以来,共发表SCI、SSCI、CSSCI等检索的中英文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持北京社科基金一项,各类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二十余项。
上篇 超大城市绿色转型
第一章 绿色发展及绿色城市运行理论
1.1 绿色发展理论历史沿革及内涵阐释 003
1.2 绿色城市运行理论及内涵 004
第二章 城市绿色发展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 007
2.2 国内外城市低碳探索的实践 008
第三章 国内超大城市的绿色发展现状
3.1 城市能耗 011
3.2 绿色政策 014
第四章 国内超大城市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绿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033
4.2 超大城市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 033
4.3 绿色治理多元协同体系尚未完善 034
4.4 技术创新能力仍需提升 035
第五章 绿色城市运行管理的具体路径
5.1 政府引领:积极谋划碳中和,明确量化目标 036
5.2 市场参与:升级碳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机制 037
5.3 技术支撑:绘制城市治理新蓝图,构建“智慧化”场景 038
5.4 以人为本:提升减碳意识,实现市民个体“微减碳” 040
5.5 有机结合:利用“城市更新”“多元共治”等契机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041
第六章 专题研究:智慧化促进超大城市绿色发展
6.1 文献综述 044
6.2 方法概述 047
6.3 研究结果分析 051
6.4 研究结论 056
下篇 “双碳”背景下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
第七章 研究缘起:研究背景与意义
7.1 研究背景 062
7.2 研究范围界定 066
第八章 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8.1 组织部门条块分割、功能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组织协调整 合机制不健全 067
8.2 机构设置不够科学,难以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挑战 068
8.3 政府城市管理职能存在着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 069
8.4 缺乏规范常态的内部运行机制,与建设法治化政府还有 一定距离 070
8.5 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不能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071
第九章 以“六度”为导向的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战略
9.1 “以人为本”的温度 076
9.2 超大城市的高度 078
9.3 智慧引领的精度 079
9.4 治理高效的速度 082
9.5 生态宜居的风度 084
9.6 多元主体的维度 085
第十章 提升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具体路径
10.1 明确导向——构建以满足公众整体需求为导向的目标体系 087
10.2 纵向优化——完善职能体系,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088
10.3 横向贯通——加强跨部门合作,打造多主体协同 093
10.4 专项提升——信息化、绿色化创建智慧、 有机、健康城市 097
10.5 稳定保障——四管齐下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法制体系 099
第十一章 专题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色治理
11.1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色治理现状 102
11.2 北京城市副中心能耗与绿化数据分析 105
11.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成就和举措 107
11.4 “双碳”约束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总体思路 114
11.5 “双碳”约束下北京城市副中心治理路径建议 116
参考文献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