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为指导准则,聚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探讨了培养目标的设定、毕业要求的制定、面向产出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的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支持条件的完善等问题的实践要点。本书通过实例来说明相关事项,语言通俗易懂,以便使读者能更加了解和掌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将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监督等相关内容落到实处。
本书可作为各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参考指导书,在工程教育认证和OBE教育教学改革中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借鉴。
第1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 001
1.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简介001
1.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发展003
1.3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与特点011
1.4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环节015
1.5申请书撰写要求018
1.6自评报告撰写要求020
1.7持续改进年度报备和情况报告025
1.8工程教育认证与本科专业建设027
第2章学生 031
2.1生源031
2.1.1吸引优秀生源031
2.1.2生源情况034
2.1.3生源状态变化分析036
2.2学生指导038
2.2.1主要指导制度038
2.2.2学习指导040
2.3跟踪与评价044
2.3.1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044
2.3.2专业对学习全过程跟踪、评估、预警与帮扶046
2.4转专业制度049
第3章培养目标 051
3.1专业培养目标051
3.1.1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051
3.1.2培养目标公开的渠道052
3.2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及修订055
3.2.1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修订的相关规定055
3.2.2合理性评价的主要内容056
3.2.3合理性评价的实施及培养目标的修订058
第4章毕业要求 061
4.1毕业要求及标准解释061
4.2毕业要求观测点064
4.3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067
4.4专业毕业要求对通用标准的覆盖068
4.5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要求的认知070
第5章持续改进 072
5.1质量监控机制和达成情况评价机制072
5.1.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073
5.1.2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和监控075
5.1.3课程体系合理性及课程质量评价机制075
5.1.4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084
5.2培养目标达成情况094
5.2.1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094
5.2.2社会评价机制095
5.2.3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095
5.3专业持续改进097
5.3.1持续改进机制097
5.3.2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098
第6章课程体系 102
6.1课程设置102
6.1.1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103
6.1.2学生毕业总学分要求105
6.1.3核心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107
6.1.4教学大纲109
6.1.5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制度110
6.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110
6.2.1本类课程学分/学时要求110
6.2.2本类课程与专业补充标准的符合情况111
6.3工程基础类课程113
6.3.1本类课程及学分/学时要求113
6.3.2本类课程的能力培养114
6.4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116
6.4.1实践体系对能力的培养117
6.4.2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120
6.4.3毕业设计的要求及能力培养121
6.4.4行业企业专家指导毕业设计123
6.5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124
第7章师资队伍 127
7.1教师数量127
7.1.1教师数量及结构127
7.1.2企业教师128
7.2教师能力130
7.2.1教师能力要求130
7.2.2教师工程背景132
7.2.3教师开展实践、培训和交流133
7.3教学指导与教改134
7.4全方位指导136
7.5教师责任意识提升138
第8章支持条件 141
8.1教学设施141
8.1.1教室、实验室141
8.1.2校外基地143
8.2共享资源144
8.2.1共享资源的情况144
8.2.2共享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145
8.3教学经费146
8.4教师队伍建设148
8.5学校基础设施149
8.6学校管理与服务规范151
参考文献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