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百科条目的形式介绍了渔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重要人物、代表性著作和机构等内容。主要内容涉及综论(含渔业史和人物)、渔业资源与环境、渔业捕捞、水产遗传育种、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装备与工程、渔业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分支领域。是一部汇集了渔业领域古今中外基础知识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渔业学科最新发展特点的专业工具书。全书收录1100余个条目,配有约700幅图片,总计220余万字。内文列有条目分类目录;设有参见系统及条目标题汉字笔画索引、条目标题外文索引、内容索引等多种检索渠道;附设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可查阅网络版相关的多媒体内容等,可为读者提供多维立体的知识系统。
本书是一部由渔业领域的权威专家编写,系统全面地介绍渔业学科基础知识、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的专业工具书,具有重要的检索价值和学习价值;同时,也是一部纸网关联的可阅读、可检索、可欣赏、可收藏的“现代典藏版百科全书”。本书不仅可以满足渔业专业从业者和渔业爱好者的学习需求,也是提供普及渔业学科知识的平台。
权威性:由中国上百所权威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的约600位渔业学科专家历时8年精心打磨而成,每个条目均由对相关知识主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反映了相关领域的权威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
全面性:全书以百科条目的形式介绍了渔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发展史及重要人物、代表性著作、重要机构等。主要内容涉及综论(含渔业史和人物)、渔业资源与环境、渔业捕捞、水产遗传育种、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装备与工程、渔业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分支领域。
检索性:正文前列有条目分类目录,正文后设有条目标题汉字笔画索引、条目标题外文索引、内容索引等多种检索渠道,使读者能够轻松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书后附设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可查阅网络版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多维立体的知识系统。
创新性:综合反映了渔业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了中国渔业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成就和世界主要国家渔业学科领域的概况。对渔业生产的历史、资源、环境、种质、捕捞技术、养殖技术、捕捞和养殖工具、产品、经济管理要素等作了全面、翔实的介绍,首次荟萃中外原始渔猎文明至现代渔业学科基本知识与一卷,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渔业
渔业,包含与水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养护和管理相关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活动及其知识体系。又称水产业。英文同为fisheries。其学科领域是以产业为目标的渔业科学(fisheries science)及其各个分支学科,是一门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涉及基础生物学、生态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乃至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产业对象为水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业方式包括养殖、捕捞、加工流通、增殖、休闲服务以及装备制造等,目的是从水生生物资源中获得食物、生产原料和其他物质资料,对加强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确保优质蛋白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和营养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如同大农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一样,渔业产业内涵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渔业仅包括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甚至仅指捕捞渔业,在三次产业分类中属单一的第一产业;广义渔业则有多种产业属性,除属第一产业的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外,还包含第二和第三产业成分,如加工流通、增殖、休闲服务及其装备制造等。通常所说的渔业多指广义渔业,如《中国渔业年鉴》(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主编)所提供的信息属于广义渔业涵盖的内容,中国渔业主管部门倡导的现代渔业建设则包括水产养殖业、捕捞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休闲渔业五大产业。另外,水产业的含意与广义渔业相同,但“水产业”一词未出现在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等专业产业分类用词中。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渔业作为一种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其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始终贯穿在各个发展阶段之中。这些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变革与渔业产业和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对渔业特性与功能的认识、渔业科学知识体系建设和养护管理与可持续产出理念创新等方面,它们对渔业产业发展方式、结构、规模、途径、质量和渔业科学发展等均有重大影响。在现代渔业发展中,这些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更加突出,不仅需要关注在多重压力下的渔业食物供给功能,还需要关注影响产业融合发展的渔业生态和文化服务功能,借以促进现代渔业及其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简史
渔业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的渔猎时期,其发展历程大体可概括为原始渔业、古代渔业、近代渔业和现代渔业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之间和后两个阶段之间的时间界线并不十分确切,或存在一个时间较长的酝酿发展或者过渡时期,但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间的时间界线较为清楚,即古代渔业与近代渔业的划分是以工业革命成果惠及渔业生产为标记。这四个阶段的产业发展明显影响到渔业科学知识体系及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1.1原始-古代渔业
1.2近代-现代渔业
1.3发展趋势
2. 特性与功能
2.1渔业特性
2.1.1渔业再生性
2.1.2渔业多样性
2.1.3渔业脆弱性
2.2渔业功能
2.2.1食物供给功能
2.2.2生态服务功能
2.2.3生态服务功能
3.渔业科学知识体系
3.1形成
3.2支撑渔业发展的重点学科领域
3.3未来发展
4. 中国特色渔业发展之路
4.1“以养殖为主”的发展之路
在发展之路探索过程中,“超前的思想准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认识到水产养殖将在现代渔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也是通过干预水域自然生态系统来提升食物供给功能方面获得极大成功的国家,为世界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为了增加水产品产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渔业管理部门对如何发展渔业展开了热烈讨论:应该以捕捞为主,还是以养殖为主? 1958 年,国家水产部负责人在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杂志发表了《养捕之争》一文。1959 年,根据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两条腿走路”精神,渔业管理部门提出“养捕并举”的指导思想。这是世界上首次从国家层面将水产养殖业放在与捕捞业同等重要的地位,认识到单靠渔业捕捞不能满足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需求,需要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1958 年钟麟团队攻克鲢、鳙等“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带动了规模化养殖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坚实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水产养殖业普遍而广泛的发展。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养捕之争”再次被提及。国家领导人在《关于编制长期规划的意见》中谈道:“渔业,有个方针问题。究竟是以发展捕捞为主,还是以发展养殖为主呢?看起来应该以养殖为主。”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明确了中国渔业发展要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正确的发展决策”大大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者、研究者和管理者没有回避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随着淡水和海水养殖病害相继暴发,规模化生产的“健康养殖”“生态养殖”理念应运而生。进入21 世纪,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和战略咨询研究项目支持下,提出了系统的发展新理念(如碳汇渔业)、可持续发展新目标(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和发展新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和“资源养护型捕捞业”),“清晰的发展理念”保证了规模化水产养殖健康、持续的发展和产出。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中国水产养殖业产量大幅度增加,渔业产量中养殖与捕捞之比从1949 年约3∶97(养殖产量仅几万吨)和1985 年的45∶55(养殖产量363 万吨)增加到2020 年的80∶20,养殖产量达5224 万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016)高度赞扬了中国水产养殖贡献:“2014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水产养殖业对人类水产品消费的贡献首次超过野生水产品捕捞
业”,“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量贡献在“60% 以上”。至此,“以养殖为主”已成为中国渔业发展最显著的特色。
总结“以养殖为主”的发展过程,“超前的思想准备”“坚实的科技支撑”“正确的发展决策”和“清晰的发展理念”成为水产养殖规模化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产生了巨大的产业效应,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渔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水产养殖成为渔业的主体;同时,也带动了世界渔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为中国和世界现代渔业发展践行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预计未来,水产养殖占渔业产量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特色”也将会持续和发展。
4.2中国特色水产养殖种类结构
4.3绿色高质量发展与新生产模式探索
4.4捕捞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
4.5展望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经过70 年的探索、徘徊、调整和创新,中国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中国特色、以养殖为主的发展之路,颠覆了渔业传统的发展方式,构建了较完整的现代渔业科学知识体系,在解决吃鱼难、保障市场供应、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国民膳食结构、保障食物安全、缓解水域富营养化和应对全球变化等诸多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重大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渔业必然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大食物观”理念,坚持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大力促进渔业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和资源养护型捕捞业,促进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新业态的发展,努力实施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资源养护、质量安全的生态系统水平渔业管理,学科发展势必要应对这些国家重大需求和中心任务,微观向分子生物学深入,宏观向生态系统拓展,以保证中国特色的渔业健康、稳定、持续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新贡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辑委员会统领的渔业学科编委会作为本书的编纂团队,由渔业领域权威科研单位专家及高等院校专业研究人员等组成,参与撰稿专家数百人。主编由中国水产科学院名誉院长、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启升院士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