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由多名德国学者共同编写的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探索并回答了以下两个核心问题:(1)个人在国际组织任职并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高校应该如何做好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工作?围绕这两个问题,作者进一步引出了五个具体的问题和目标,并对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德国高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对我国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北外双一流重大标志性项目全球治理与国际胜任力培养成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果
序 言
2023年2月初,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文键教授联系我,告知他zui近和同事刘梦影、董筱曼等一起翻译了一本德国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研究著作,希望我能为这本译作写个序言。我在确认自己作序是否合适且是否有必要之后,心中就只留下了一个疑问:在北京疫情防控、阴阳转化的特殊日子里,他们究竟翻译了一本什么样的书?
贾文键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也是教 育 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他担任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系列图书的总主编,兼任北外国际组织学院院长,其带领的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此外,他还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近两年,我们一起设计和评选了41项有关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科研课题,主持撰写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年度报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初稿)》《国际胜任力培养课程》《十大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研究进展》以及有关的智库报告等。如此熟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专家,如此了解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学者,为什么要翻译一本德国学者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在详阅这本译作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时,我也更加理解贾文键教授及其团队所做的事情。这的确是一本好书!无论是对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研究者、教育者、政策制定者,还是对中国的青年学生,这都是一本十分重要的研究报告。
为什么说这本译作(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是本好书?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在研究报告中,当时(2004年)的德国和当前的中国具有相同的背景。当时的德国和当前的中国一样,在国际组织中存在代表性不足等问题,国际组织代表又存在人员偏少、职位偏低、结构失衡等问题。第二,在研究报告中,当时的德国和当前的中国有相同的目标任务,希望能够增加本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员,希望高校能够培养更多的国际组织人才。第三,研究报告探索并回答了以下两个核心问题:(1)在国际组织任职并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高校应该如何做好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工作?这两个问题是大家都想研究又很难研究的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研究者又进一步引出了五个具体的问题和目标。第四,研究方法科学系统。研究报告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质性访谈法。研究报告是公开发表的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主题的且规模zui大的实证研究。在课程研究领域,研究报告采用的是比较法,不仅研究了德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课程,而且研究了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课程体系。通过国家间的对比,研究者不仅发现了德国高等教育的zui佳实践路径,而且考察了西欧国家和美国同类项目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第五,反思高校教育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报告不仅回答了专业人员在国际组织任职需要的胜任力问题,也探究了获得这些胜任力的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针对胜任力问题,国际组织专业人员是如何评价他们的大学教育的,从而发现德国大学教育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弱点。第六,研究报告还揭示了国际组织胜任力之间的关系。这些胜任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互动作用的。各个国际组织的专业人员提出的胜任力清单非常长,而且有些理想化,希望应聘者满足这些要求也是不现实的。第七,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建议。研究团队对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德国高校的有关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向德国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建议。
综上所述,我知道了贾文键教授及其团队要及时翻译此书的真正原因,大家也明白了我愿意为这本译作作序的目的。这本书值得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研究者、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以及青年学生阅读。
张宁
2023年5月26日于寻典问辞轩
(张宁先生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理事长、教 育 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原副秘书长。)
译者的话
东风浩荡,神龙腾飞。我们步入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我们神圣的使命。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呼唤着炎黄子孙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方案。世界需要中国,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叩开了国际组织的大门,走向五湖四海,发出中国声音,共铸人类福祉。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推动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工作,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国际一流高校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升。我们翻译这本由德国学者撰写的著作,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本书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主要运用质性访谈法,探索并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第 一,在国际组织任职并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第二,高校应该如何做好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工作?本书首先对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德国高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本书是公开出版的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实证研究成果,对我国加强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在2022年上半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降低我们工作的热情,阴阳转化也没有放慢我们前进的脚步。翻译本书的动议是我提出的,并且得到了外研社常务副社长刘捷博士的积极响应,同时得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经费的支持。本书的翻译团队由四人组成。其中,刘梦影博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的讲师,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和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董筱曼博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的讲师,获得了美国福尔曼大学哲学和亚洲学本科双学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硕士学位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参加翻译工作但没有正式署名的人员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德英汉复语方向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潘曼谊,她重点翻译了本书第5章内容。为统一文风和术语的使用,在初稿阶段,我们分工不分家,对全部译文进行了逐段审议。之后,我和刘梦影博士对全书进行了审读和修改。zui后,我负责再次审阅并zui终定稿。翻译团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但由于水平和学识有限,译文中一定会有诸多瑕疵,请学界同仁不吝赐教,我们将认真吸纳宝贵意见,在该书再版时做进一步的完善。
本书出版在即,而译者之一董筱曼博士就要踏上赴国际组织任职的旅途了。自2023年3月起,她将在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担任初级任职人员(JPO)。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我国的青年才俊走进国际组织任职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在此,让我们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作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指引: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贾文键
2023年6月8日
作者简介
迪特马尔·赫茨(Dietmar Herz),德国埃尔福特大学教授,兼任巴西圣保罗大学德国及欧洲研究中心主任。
马克·沙滕曼(Marc Schattenmann),德国埃尔福特大学教授。
苏珊·林恩·多特茨(Susan Lynn Dortants)、克里斯汀·林克(Kristin Linke)和斯特凡妮·施托伊贝尔(Stefanie Steuber),德国埃尔福特大学面向国际组织的专业教育项目(即PROFIO 项目)研究人员。
译者简介
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 育 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兼任北外国际组织学院院长,其带领的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团队入选教 育 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刘梦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讲师,先后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董筱曼,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讲师,先后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硕士学位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学位。自2023年3月起,在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任职。
1 引论
1.1 德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不足
1.2 德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不足的原因
1.3 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2 研究设计
2.1 就业市场研究
2.2 课程研究
3 就业市场研究
3.1 教育背景
3.2 专业工作经验
3.3 成功进入国际组织的胜任力
3.4 高等教育机构对国际组织胜任力的培养
3.5 对德国教育体系的评估
3.6 国际组织专业人员给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议
3.7 就业市场研究结论
3.8 国际组织中的德国籍专业人员
4 美国专业学位项目课程研究
4.1 面向国际组织职业生涯的项目
4.2 核心课程
4.3 其他要素
4.4 学术教育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平衡
4.5 教学和考核
4.6 师生结构
4.7 职业生涯服务
4.8 合作协议
4.9 研究结论
5 西欧国家专业学位项目课程研究
5.1 核心课程
5.2 其他要素
5.3 学术教育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平衡
5.4 教学和考核
5.5 师资结构
5.6 学生结构
5.7 职业生涯服务
5.8 合作协议
5.9 研究结论
5.10 盎格鲁撒克逊教育体系专业学位项目概述
6 对专业学位项目的改进建议
6.1 课程开发和评估
6.2 教育目标
6.3 课程设置
6.4 重点领域课程的设置
6.5 跨学科性
6.6 国际化
6.7 项目时长
6.8 外语要求
6.9 实操课程
6.10 课外活动
6.11 实训项目
6.12 出国学习、联授或双学位项目
6.13 学术教育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平衡
6.14 教学和考核
6.15 师生结构
6.16 职业生涯服务
6.17 合作协议
6.18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