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119 元
丛书名:“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 作者:李建林[等]著
- 出版时间:2024/1/1
- ISBN:9787111739104
-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K02
- 页码:29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24cm
本书对国内外储能政策环境和标准进行分析解读,阐述我国能源转型对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梳理了储能技术的主要类型和原理,并详细介绍其应用场景及示范工程。另外,重点论述了储能的建模、安全运行、容量配置及经济评估技术等。本书可为解决储能行业关键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助推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和升级,并加快我国能源转型。
适读人群 :储能领域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迅猛,储能系统对高比例新能源可靠并网及高效消纳的作用显著。面对新能源发电及用户用电的源荷波动性,储能系统具有调节速率快、配置方式灵活等优点,助力电网调峰、调频、调压能力提升,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此外,在新的市场及相关激励机制下,充分发挥储能系统峰谷价差套利等优势,可实现负荷削峰填谷,降低用电成本。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需求侧响应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而在储能应用及示范工程中,储能系统建模、优化控制、安全运行、容量配置等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
本书系统梳理了储能技术的政策、标准、技术类型、原理,并详细介绍其应用场景及示范工程,重点论述了储能的建模、安全运行、容量配置及经济性评估技术,不仅全方位为读者提供储能技术知识,夯实理论基础,并且,针对应用中的建模、安全、容量配置及经济评估问题做了重要论述,启发广大读者对储能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关键性问题的解决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提交解决方案之道。
储能系统数字建模、安全运行及经济评估前言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及能源转型逐渐深入,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占比不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高比例新能源、高电力电子化、配网有源化等特征,对其稳定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灵活的调节资源配置需求逐渐增加。储能技术在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缓解调峰压力、平滑可再生能源输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江苏、河南、湖南、青海等省份百兆瓦级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成功投运,验证了大规模储能电站快速响应、精准调频、应急支撑等作用,为储能电站的工程运行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在众多储能示范工程建设落地的同时,新一批的储能电站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规划与筹备之中。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长期阶段中,储能电站的不断建设与落地是解决新型电力系统转型需求的必然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储能系统的运行、控制技术及经济性评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储能系统如何用及如何评价使用效果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本书围绕储能系统的运行控制及经济评估进行撰写,总结了著作团队的研究成果,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团队和会议报告的相关内容,分5章进行撰写。第1章主要从政策和标准化层面介绍储能行业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国家和地方的储能相关政策及国内外储能标准。第2章阐述了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热储能几类主流储能技术类别,并列举了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典型应用及示范工程情况。第3章介绍了电化学储能系统关键设备建模方法,给出了常用的等效电路模型和电化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模型的适用性,并介绍了储能电站数字镜像技术及基于非线性估计的镜像储能电池系统预警技术。第4章围绕储能安全的研究热点,梳理了国内外电网侧预制舱式储能消防安全研究现状,介绍了火灾风险识别技术,并分析了吉瓦级电化学储能电站安防体系。第5章阐述了高压变电站站用光储型微电网、风光储系统等特定场景下储能容量优化配置及经济性评估方法。全书将为储能系统的运行、控制、容量配置及经济性评估带来有益参考。本书主要由北方工业大学/青海大学李建林教授、梁忠豪和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剑辉博士撰写;此外,北方工业大学游洪灏、王茜、刘硕和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尹翔、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张伟骏、中国人民解放军93184部队蔡海锋、内蒙古工业大学任永峰等撰写了部分内容。本书可供储能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业者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广大师生借鉴参考。
著者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