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方式演变和经济理论发展来看,从农业社会至今,在技术变革的作用下,生产方式历经了以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到以大批量、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方式,再到以大批量、多品种的大规模定制化,以及小批量、多品种的个性化定制为特征的信息化生产方式演变。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类开始将数字信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数字经济就此萌芽。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并开始改变传统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基本规律,数字经济进入了发展阶段。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变。不同于立足工业经济生产方式实践的均衡范式新古典经济学,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正迈向复杂经济学范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不一定处于均衡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这无疑对建立在均衡范式上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期望将数字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新对象、新现象和新问题,以及基于此的研究和实践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汇总、梳理和编写成一部系统性的数字经济学教材,以反映中国特色数字经济实践与理论成果。
周小亮,1963年5月生,江西永新人,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集中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制度经济学、数字经济、政治经济学,研究专长是制度技术创新与包容性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学与经济发展战略等。特别是在包容性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制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数字经济理论与实践、体制改革与经济治理、利益兼容机制与市场体制绩效评价、偏好理论的融合与拓展等方面,进行了具有反思、批判及创新意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商务印书馆、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修正》《深化改革中利益兼容问题探索》《和谐社会构建中体制改革绩效评价研究》《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善民生的理论与路径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理论与路径研究》《改革与发展建言文集》《寻找知识经济的制度基础》7部学术专著,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学术月刊》、《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家》、《经济评论》、《当代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多篇,近40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和软科学研究项目10多项。一项成果获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获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