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巨变给当下的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工业时代的教育方式早已过
时,未来的教育如何发展,行业形态如何变化,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够驾驭未来的下一代?
- 中国教育创新先锋顾远在这本书中清晰梳理了教育随时代变迁的发展脉络,从工业时代的教
育1.0形态,即课堂式学习,到当下的教育2.0时代,即素质教育变革所倡导的社群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到未来的教育3.0形态,即社会化学习,不仅构画了未来教育蓝图,为教育创新实践者指出一条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径,更是预判了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教育从业者指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让家长也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教育发展的未来,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决策。
1.中国教育创新领军人顾远,打开未来教育新模式
未来的教育3.0形态,社会化学习,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习的内容不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真实世界里的各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对象。
2.构画未来教育蓝图,为教育创新实践者指出一条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径
- 教育0清晰构画可直达
- 丰富的教育创新成功案例可复制
- 教育创新实践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技能可对标
3.预判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教育从业者指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当下正值教育政策变革的转折期,这本书告诉你,未来的教育将会往什么方向发展,需要教育从业者做出怎样的改变
4.让家长看清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决策
- 教育政策变革转折期,这本书告诉你,未来的教育将会变成什么样,生活在未来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 巨变时代/vuca时代,让家长了解,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赢在未来
- 如果你对孩子当下接受的教育感到失望,这本书让你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 湛庐文化出品。
成为,而不仅仅是在做
这篇序言是这本书里短的一篇文字。作为一名写作者,我常常会想,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阅读严肃的长文?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常常会想,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耐心地陪伴着孩子慢慢地成长?
本书里收录的文章大都很长,每一篇都在回应一个教育的真问题,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教育3.0的完整体系。
尽管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行动建议,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在工具、技法层面上探讨教学之术,而是希望能启发读者打破教育的底层范式,重塑对教育的想象,反思何为好的教育,让教育帮助我们成为人,成为一个自由的、活泼泼的人。
这样的教育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不能只由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去完成。事实上,教育从来都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庭、社区和社会也理应参与其中。区分一个人是不是教育者的关键不是体制内外或专职与否的身份,而是这个人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助力成长。这正是本书中反复提及的社会化学习的要旨所在: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很多人走在了教育的进化之路上。这些年里,我在世界各地探访过百余家教育机构,也和几百位教育3.0的践行者有过深度交流,特别是来自群岛教育社区的各位伙伴。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既验证了,也丰富了这本书里探讨的内容。令我触动的是,这些实践者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不仅帮助孩子,也在让自己,慢慢地成长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推动教育的进化需要一个生态系统的支持。澳门同济慈善会长期支持着各种教育创新的探索,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公平,日敦社幼师学院使教育创新在学前领域大有可为……
构建教育3.0的体系是一个自下而上生长的过程。它并非是预先构想出了一个高屋建瓴的思想体系,再去现实里寻找印证;而是基于长期的实践、反思和对话交流,一个主题衍生出另一个主题,一个问题驱动着另一个问题,如拼图一般,逐渐呈现出一个丰富、细密而内在自洽的教育体系。
这本书中的文章写于不同的时期,围绕着5个大的主题,既有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也有教育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期待和挑战;既有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做出的转型,也有教育创新者们亟待提升的能力,以及与教育的进化紧密相关的教育组织的进化。虽然被归入了不同主题,但是你将不难发现,很多章节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关联(编辑甚至考虑过在每章的末尾附上那些相互关联的其他章的标题,但终还是决定把这个发现、探索的乐趣留给读者)。
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从任何一个主题进入,开始自己的拼图过程;如果你对某个主题特别有兴趣,还可以扫一扫章末的那些二维码,你会发现更多内容。这种精读泛读结合、选读由人的安排方式,也是对教育3.0理念的一种呼应。
正如教育的进化永无止境,这本书当然也不可能穷尽对教育3.0各种主题的探讨。它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你提出自己的主题,分享你的思考与实践;邀请你加入让好的教育发生的行动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创造与成长的快乐。
顾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