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的是记录哈灵顿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研发细节, 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创新过程发生的缘由和方式。故事的叙述与事件的时序密切相关。故事结构为双重传记, 重点关注保罗·兰德尔·哈灵顿 (1911-1980) 以及他研发成功的第一个脊柱内固定器械系统。其次是到20世纪80代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早期演变的历史, 正如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在1966年第一次会议记录那样。
脊柱外科一直是骨科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有关脊柱的专著众多,但专门聚焦人文与学术的书籍甚少,多年来仅有马克·阿舍教授撰写的《锲而不舍》一书。本书是作者历时四年,利用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哈灵顿档案馆的第一手资料书写的哈灵顿传记以及脊柱侧凸的学术研究内容。
《锲而不舍》一书以哈灵顿成功研发脊柱外科第一个矫形内固定系统的艰辛过程为主线,叙述了脊柱畸形外科治疗的演变历史,涉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成立的过程及成立后最初15年间学术年会的主要内容。该书不仅有丰富的学术内容,还介绍了一位将概念变为现实的脊柱外科大师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和工作轶事。此外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哈灵顿其人,本书开篇讲述了哈灵顿的故乡堪萨斯城在世纪之交的情况,他中小学时代的成长和发展,从考入医学院到成为一名专科医生及二战时的军医生涯。书中还简要介绍了脊髓灰质炎疾病的诊疗史,以引出哈灵顿对脊髓灰质炎后所导致的脊柱侧凸的反应和研发内固定棒的想法。最后介绍了他成功获得的各种业内荣誉及对母校的回馈。本书也介绍了他如何对脊柱侧凸开展临床研究,如何收集资料、建立数据库,以及他是如何对自己终生痴迷的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病因学研究的。
哈灵顿矫形内固定系统的研发经历了1949到1959年十年的酝酿期.1960年开始临床推广应用,随后,直到1984年科特雷尔-杜布塞特器械(CD)在北美推出才逐渐淡出市场。改革开放后,我国于1981年开始引进哈灵顿矫形内固定系统并持续应用了十余年,到20世纪90年代才为椎弓根钉棒所取代。哈灵顿不仅研发了第一个成功的脊柱内固定钩棒器械系统,本书中专门有一章还介绍了他在1966年应用设计的椎弓根螺钉治疗重度脊柱滑脱症,这促使了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椎弓根螺钉用于脊柱滑脱等疾病的治疗。过去几十年里,脊柱外科两大内固定系统:哈灵顿矫形内固定系统和椎弓根螺钉系统的成功研发和应用,堪称脊柱外科的两大里程碑。
今天阅读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脊柱外科临床上已不再使用哈灵顿棒,但哈灵顿在研发创新中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模式,仍是一个成功医工结合的典范,值得今天的临床医生学习。此外,国际脊柱研究学会成立后最初15年间讨论的一些学术问题,如早期的撑开性截瘫,矢状面失衡,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后期对早发性侧凸和退变性侧凸的治疗难题,尽管过去了四十多年,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热点和面临的挑战。可惜一代伟人哈灵顿在1968年一场大病后,此后十余年虽仍投身于脊柱侧凸事业,但在1980年过早去世,享年69岁,否则今日,说不定他仍能与我们一起探讨和分享脊柱侧凸的学术问题。
四位主要译者通读原著,一致认为本书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好的趣味性,遂决定组织国内著名脊柱和脊柱侧凸领域的专家翻译为中文,呈现给我国同道。所有译校者都是临床一线医生,在完成繁重的脊柱外科临床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身经验,忠实于原文,使此书中文版得以面世。考虑到诸多英语术语在中文中难以找到确切的词句表达,决定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出版,这样既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读者阅读中文时也可以同时浏览英语原著,潜移默化地学习英语专业词汇,尤其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可谓“一举两得”。
这本书是一部学术和人文的专著,我们已尽可能把原文呈现给各位读者,但正如本书原作者在前言中所言:“本书是从北美人的视角来撰写的”,因此希望我们的读者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和审慎的态度来阅读、鉴赏本书的内容。
本书翻译出版过程中,尽管译者做了最大努力,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各位同道批评指正。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同道,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本书得以顺利面世。
1.故乡
2.成长与发展(1911-1934)
3.成为一名执业医师和外科医生(1934-1946)
4.脊髓灰质炎和脊髓灰质炎后脊柱侧凸(1789-1946)
5.应对脊髓灰质炎流行(1947-1959)
6.接纳和认可(1960-1962)
7.验证(1963-1965)
8.脊柱侧凸研究学会(1966)
9.最后一个重要的设计(1966-1967)
10.心碎与天赐之物(1968-1972)
11.表彰(1973-1975)
12.记录-变革(1976-1980)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的话
原著作者马克·A.阿舍医学博士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