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诗人刘春的最新诗歌集, 收录了近年创作和发表的短诗近百首。分为“在所有的时光中”“我写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命运协奏曲”“你曾经想活得像一个诗人”等四个部分。刘春认为, 写诗或读诗是一种很私人的爱好, 这种爱好无法为你带来世俗的好处, 但诗歌就是一种宗教、一种宿命, 亲近它, 能让你的灵魂干净。刘春的诗歌, 语言朴素, 内涵丰富, 关怀弱小事物, 体现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命运的担当,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于坚、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柏桦推荐。刘春三十年诗歌精选,在俗世的薄暮发出微茫之光。
|
|
|
|
我与文字同病相怜(序诗)
那一天,有人问我——
活着已如此困难,你为什么
还要写诗
我不知如何作答
是啊, 活着已如此困难
为什么还有闲情写诗
而今天
我终于弄清其中原因——
耗费心血将词语
拆散、揉碎、拉长、捏扁
实际上是在反馈生活
对人的态度
—— 当破碎的词语历尽艰辛
聚拢成句子,受苦的人们也将
苦尽甘来,修成正果
刘春,70 年代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第 18 届青春诗会。获首屁华文青年诗人奖,第四届、第六届广西人民政府文艺创作铜鼓奖等。现居桂林。著有诗集《幸福像花儿开放》《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刘春卷》、散文集《让时间说话》《文坛边》、评论集《脱诗以后》《从一首诗开始》《一个人的诗歌史》等。
第一辑 微茫之光
003 微茫之光
004 风吹大海
005 风吹过
006 在所有的时光中
008 大海回忆录
009 杀鸡
010 看海的狗
011 时光中
012 醉花阴
013 山影
015 我写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
017 流失史
018 美术课
019 黑夜引流
021 一个俗人的早晨
023 在老家摘沙糖橘子
025 额尔齐斯河与其他河流没有什么不同
027 一只蚂蚁在呼伦贝尔草原
029 江南春
030 灵渠一夜
032 草坪乡的油菜花
033 在莲花山与命运偶遇
035 寂静之声
037 兴安
039 吹过
041 看桃花
043 小幸福
044 归宿
045 月光
046 乌衣巷
047 春天
049 旁观者
050 午夜的哭泣
052 蓝,或兰
054 立春小记
055 星空下的腾格里
056 等待之诗
057 命运
059 秋天
060 一只蚂蚁走在悬崖边上
061 尘土
063 风声
065 葵花
066 流失
067 天空上的羽毛
069 一块石头
071 灵车驶过市中心
073 海边之夜
第二辑 风吹歧路
077 往事
078 风吹歧路
080 那些年
082 一头母牛
084 水井坪
086 螃蟹井
088 喊魂的女人
090 炊烟
092 童话
094 七块菜地
096 刨丝瓜
098 禾坪场
100 豉汁拌饭
101 一位绝望的母亲
102 初夏
103 歧路村
104 亲人
106 故乡花草
108 草民
110 菊地里
111 春天的树林
112 黑暗中的河流
114 流水
116 路灯下的草影
117 四月回忆
119 坡上的草垛
121 一枚黄叶
123 种下六株百香果
125 白切鸡
126 失眠夜
127 母亲说
129 无声飞过
131 看母亲干活
132 输液室里的母亲
133 两个老人
134 那个日子
136 宿命
138 悔恨之诗
140 关于父亲的第三首诗
142 最后的夜晚
143 船袜
145 纸上的月亮
147 女儿的朗诵
148 居家小记
第三辑 各得其所
151 各得其所
152 原罪
153 电影词典
155 王府井大街上的麻雀
157 我的一生都在妥协
159 恩仇论
160 微风吹送
161 公共墓园
163 有所思
164 机器人
166 化学实验
170 灯心草
172 一个人的一生
175 坚持
177 在书店
179 关于男孩刘浪
181 一切
183 看戏
184 消逝
185 生活
187 北方在下雪
189 梦见一个死于车祸的朋友
191 湖畔独坐
193 采沙船
195 卡夫卡
197 T. S. 艾略特
199 艾兹拉? 庞德
201 仰望
203 理想
205 鸿雁
206 眼镜
208 雨中赴书院雅集
210 幽暗之门
211 蚂蚁上树
214 新马村裁缝店
221 后记
这本书分为三个小辑,依次涉及生活与自然、故乡与亲人、冥想与反思。三个小辑所收录的作品,没有按照写作时间的顺序来排列,而是综合了我对这些作品的喜爱程度、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以及整体阅读的节奏感等方面的因素。当然,三个小辑的定位只是大致区分,这些因素在我的写作中从来就没有截然分开,而是相互穿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从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三十多年了。新千年最初那几年,作为诗坛“70后”中的一员,我发表了大量作品,获得过这样那样的荣誉,属于比较活跃的那一拨。但大约从2008年开始,我对自己的诗歌写作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之中,觉得已被掏空,才能难以为继,再写下去,无非是多一些虚名而已。我想弄清楚诗歌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其实现在也不知道——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写诗。从那时候开始,我的诗歌写作进入了长达十年的“枯水期”,平均每年的作品数量不足十首。我通过写作诗歌随笔来思考这些问题,于是,我成了一个诗歌评论家,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评论,开专栏,出版了《一个人的诗歌史》等著作。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深度观察文学图书的出版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文学和文化视野也因此而得到拓展,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看待诗歌,并再一次确认,真正的好诗从来就不是诗人自我粉饰和小圈子相互贴金而来。
2019年秋天起,我突然感到自己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激情。现在这本书里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那以后创作、发表的,只选了此前各个时期极少量的旧作。比较这些作品,可以看到我诗歌创作实践中的变和不变。三十年来,我有过多种写作风格的尝试,但对公平公正的吁求和对卑微事物的关注一直没有改变。我要感谢给了这些作品展示机会的刊物,这些刊物在二十多年前就扶持过我,现在仍一如既往地对我予以关注;感谢引我进入诗歌之门的陈道谟老人和所有激励过我进行诗歌写作的前辈和兄长,尤其是我一直视为榜样的于坚、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柏桦(按姓氏笔画顺序)对本书的慷慨推荐;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我是一个诗人为荣耀;感谢我的故乡和大自然,这是我写作的源泉。当然,更要感谢我为数不多的读者们,你们是我写作的重要推动力。
我曾出版过几本诗集,但这是我至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一本,里面的几乎每一首诗,我都能清晰地记得它们“出生”时的模样和当时的环境。当然,这也仅仅是我自己喜欢而已,如果把它放到更广阔的范围里比较,它将不出意外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缺点,好在我还有时间和兴趣去慢慢克服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