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刊刻于1903年的《英轺日记》,是晚清众多出使日记中的一种,记录1902年4月至9月间,清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率使团前往英国祝贺英王爱德华七世登基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此前诸多的出使日记相比,该日记有两处重大不同:首先,出使日记重在摘抄报刊文摘、记录公使团在外流水账,然《英轺日记》却侧重记载所历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且加有精要点评,说明这次访问,使团目的性极强。第二,《英轺日记》除有原本刊刻出版之外,随后即有白话译本问世,题名为《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连载于《绣像小说》杂志。《英轺日记》因此拥有文言、白话两种版本,这在晚清众多出使日记中,也使得其影响力突破上层的士大夫阶层,而有可能向下深入民间。
在载振使团访问归来的次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这是继外务部之后,在原有的六部体制之外设立的又一个新的中央机构。该部与满汉双轨的六部不同,它仅设尚书1人,不拘满汉。首任尚书人选,正是上年率团出访的贝子载振。
一
现有的《英轺日记》,分12卷,约12万字,1903年由上海文明书局印行。其卷首序言署名大清专使英国大臣固山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且以载振口吻记事,因此一般默认该日记是载振所作。不过,这里就产生了疑问。
近人笔记中,多有流传《英轺日记》为唐文治所作的说法,例如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记载:光绪季年,有固山贝子衔振国将军载振,俗称振贝子,撰《英轺日记》十二卷,相传实为(无锡)唐蔚芝侍郎文治所代撰。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四笔》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96页。
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其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条记载:九月初,抵京……余公务之暇,为载大臣编《英轺日记》成,进呈御览。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印,1935年,第49页。唐文治是载振特使团随员,此处唐明言,他在归国后替载振编辑《英轺日记》一书。该日记卷首由载振署名的序言,同时收入唐文治《茹经堂文集》之中,序文之后唐文治加有按语:此文由余属稿,请沈子培先生润饰始成,其文气之雄厚,炼词之典雅,盖沈先生之特色,非余所能逮也。自记。唐文治:《茹经堂文集》卷4,1927年刻本,第47页。沈子培,即沈曾植。唐文治称,日记的序言实际上是由他起草,另请沈曾植润色修改而成。
另一方面,载振之子溥铨日后也曾谈及其父的这一段经历,他说:其实,我父只是粗通文墨,不擅写作,更未见他写过日记或和亲友吟咏赋诗。《英轺日记》一书,闻系由随行参赞唐文治整理,出版后载振曾分赠亲友。至《英轺杂咏》诗稿,家人始终未见过。溥铨:《我的家庭庆亲王府片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北京:文史出版社,1982年,第280281页。
通过以上两方面信息,大致可断定,《英轺日记》的作者是随同载振出访的唐文治。唐文治(18651954),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教育家、文学家。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早年为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外务部司员、商部侍郎、署理农工商部尚书。19071920年,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后改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02年,时任外务部员外郎的唐文治随载振赴英,庆贺英王即位,回国途中,路经比利时、法国、美国、日本。日记内容即为该段时间在外的见闻、考察和思考。
唐文治与奕劻、载振父子的关系较为特殊。奕劻父子以贪名著于世,是晚清浊流人物。唐在1892年考中进士,其会试的座师,是苏籍同乡、清流领袖翁同龢。考中进士后,唐文治签分户部学习主事,并被翁同龢延聘为家庭教师,教读其嗣曾孙翁之润、翁之廉二人。1896年,唐文治投考由六部官员兼差的总理衙门章京,成功考取,获得记名,同样赖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翁同龢之赏识。1898年,唐文治补总理衙门章京,正式涉足国家外交事务的办理。此时奕劻以亲王管理总理衙门,是唐文治的上司,然唐与署中直接任事的许景澄、徐用仪、袁昶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章京任内,唐勤于公事,曾将总理衙门司务厅所藏条约作仔细研究,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俄文。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后,唐文治携家眷到京郊避难。不久,奕劻、李鸿章奉命赴京议和,唐返回城中,协助奕劻办理条约文件。1901年8月,清廷命户部侍郎那桐赴日,就日本书记官杉山彬被义和团所杀一事致歉,唐文治以随员身份同行。之后,他将在日期间的见闻,详细写入《东瀛日记》中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第1838页。。
回国后,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章京改为郎中、员外郎、主事,任职者开去六部原职。唐文治因参与谈判,并赴日办事,也纳入外务部主事人选之中。他因此开去原有的户部候补主事,专任外务部榷算司主事。1902年初,清廷命载振赴英,参加新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仪式。载振之父、管理外务部的亲王奕劻向本部左丞瑞良询问合适的随行人员,瑞良向奕劻推荐和会司员外郎汪大燮及唐文治二人,唐因此成为使团随员一同赴英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第4142页。。
由于唐文治此前曾随奕劻参加辛丑议约,此次又有随载振访英的因缘,唐与奕劻父子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系。访英回国后,载振奉旨筹立商部,各种章程、奏折都交由唐文治起草。随后,载振通过奕劻,保举唐文治为商部左丞。唐原是正五品外务部郎中,商部右丞则为新设三品官,唐因此获得超擢。从这里也可看出奕劻父子对唐的器重和提拔。1907年,载振被人参劾,从农工商部尚书任上辞职,唐文治也就此远离京中官场,南下就任上海实业学校(原南洋公学,后上海交通大学)监督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第59页。。
作为清流领袖的门生,唐文治却对奕劻有着特殊的正面评价。1924年,他撰文纪念奕劻,力赞其功说:自辛丑以后犹得享十年太平之福,皆王与李伯相之力也。同时,批评参与攻击奕劻的清流:呜呼!凡主公道是非,宜达时务、识本原。晚近以来,是非不明,其号为清流者,毛举细端,罔知大体,辄曰某也贪。及穷究其实,则又不能办一事,而弱与贪有十百倍者,乃转置之不论不议之列,人心益迷谬,而用人者亦遂颠倒敷衍,万事掣肘而莫知其由。唐文治:《茹经堂文集》卷6,1927年刻本,第12页。不平之气,跃然纸上。唐文治与奕劻父子的特殊关系,也使得唐未对自己是《英轺日记》实际作者一事进行澄清。
《英轺日记》除通行的唐文治所编之文言本,另有白话本刊刻问世。1903年,李伯元创办《绣像小说》,刊载白话小说,通过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绣像小说》第1至40期,分篇将《英轺日记》译为白话文刊载,题名为《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另附有绣像插图,全书约7万字,未署明译者。由于《英轺日记》主要是记载使团出访所经各国的商务、学校、工艺、议院、法律、规章制度,该日记对于传播新知作用甚大,将其翻译成白话刊载,可看作以下层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白话、开启民智的手段。
从两部日记的具体内容来看,白话本日记大致依据文言本进行翻译,然有所取舍和侧重。首先,白话本对原本,并非逐句翻译,而是译其大概,十分注重文字精炼和通顺;其次,白话本删去原本中大量考证性文字,而保留对日常记事、重要制度、史实的描写。因此,白话本在篇幅上反而显得较为简练。
例如当年6月29日日记,记载使团游泰晤士河,并论英国商务。两日记的内容分别为:
《英轺日记》
早起,拜发奏折奏片,并发外务部文件,交驻英使馆转寄。未正,偕诸参、随等赴达迷斯河一游。夹岸文树幽翳,嘉卉缤纷,笙歌之音,繁遏相答。河中泛小舠,仅容两三人。爰命翻译卬须载登方舟,泳游足资容与。游毕,赴客店晚餐。闻上游风景尤胜,惜时已曛黑,未及周玩,命驾遄返。抵寓已交亥正矣。
考英国商务致盛之始,迄今约四百年。从前欧洲开辟商务先之国,曰希腊、曰罗马、曰西班牙、曰葡萄牙,此皆居欧洲南境。在欧洲北境者,惟丹国一隅。英人通商之初,稍稍与丹合力,寝师其法。然只在近岛口岸经营,未遑远贾。迨后,丹之水师为英所败,英国势勃兴,一意振顿商务,遂为欧洲之冠。又推扩及于他洲,无远弗届。原其宗旨,厥有两端,一曰坚忍,一曰自然。从先希腊各国商务由盛而衰,偶有蹉跌,每至一蹶不振。英人则善持盈虚息耗之数,辄能再接再厉,此固由合力之厚,亦由其秉性坚忍,实有为无弗成,成无弗久之志也。
至于自然之旨,尤为商务要键。盖官之于商,只任保护之责,自商税而外,凡一切贸迁生计,皆听民所自谋,无有用压力以摧折而窳庸之者。此商战之所以辄胜也。唐文治:《英轺日记》卷6,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刻本,第16页。
《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
未正,带了参、随去逛达迷斯河。岸上的树狠多,碧绿的叶子,好看得非常。河里撑着小船,只能够坐两个人儿。撑来撑去,古人说的话,中流容与,就是这个模样儿了。回去,上饭铺子吃饭。
考英国的商务,实在兴旺。从前欧洲地方,开辟商务早的,是希腊、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欧洲的边儿,却只有一个丹国。英国通商的时候,是跟丹国合伙,学会了他的法子,不过在自己门口儿经营罢了。后来丹国的水师,给英国打败了。英国这才一点一点的扩充出去。他们有两种道理,一种叫坚忍,一种叫自然。唐文治:《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卷6,《绣像小说》第9期,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年,第23页。
从上述两段可以看出,白话本择要翻译原文内容,京话口语较为明显,对当天例行公事、路途景物描述、英国商业崛起的细节特点,或删或简,用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将日记重点讲述出来,使得日记更容易为下层人士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