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儿童行为心理学 读者对象:家庭父母
本书从孩子的心理和潜意识出发,研究孩子心理行为,并通过案例分析,最终找到引导孩子的方法。比如:孩子挑食,并非食物不好吃,而是抗拒心理的表现;爱吃手,爱啃指甲,孩子口欲期的特殊习惯;不敢一个人睡,分离焦虑期的正常表现;不爱分享,喜欢自己玩,自我意识的萌芽,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功利心萌发;容易受惊吓,听力神经没有发育健全等。
★★★1.结合鲜活的案例讲述儿童行为心理学原理和知识 ★★★2.分析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常见问题,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和内心 ★★★3.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尽早学会如何与孩子无障碍沟通,更好地教育孩子 ★★★4.讲述身边的生动案例,给家长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5.一书在手,增进父母对孩子的了解 ★★★6.本书旨在培养家长对孩子的理解能力 ★★★7.8堂儿童行为心理学课, ★★★8.64个真实案例,64种亲子方法 ★★★9.爱和理解是父母给予孩子好的礼物,理解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行为和内心 前 言: 想了很久,我终于鼓起勇气写下了这本书。我写这本书只是想单纯地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家教心得,至于对还是错,这些都无关紧要,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参考和借鉴。 这本书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更没有大道理,只有简单的故事,然后再通过故事结合心理学来阐述“教育孩子”的关键点,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个同事问我:“你能够确保这本书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吗?”我的回答是:“不确保,我只能够确保这些方法和理念,用来教育我的孩子是正确的。起码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初中了,他的种种表现都是健康的。” 我的教育理念是,即使无法让孩子十分优秀,但是一定要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我在这本书里,花了很多篇幅,只是想告诉读者,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健康成长这很容易,为何还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呢?其实,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不太健康”,只是有的很明显,有的不明显。当然我们无法培养出百分百完美的孩子,但是起码能让孩子尽量靠近完美。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如果你已经看了大量的育儿书籍,也许会认为我的教育理念不够科学,只是凭借经验泛泛而谈。但是只要你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我想这就够了。所有的教育理论我都不想进行很深入的探讨,那属于搞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人的事。我只想给你分享我的经验和心得。孩子的每个行动,每一句话都有着家长的影子。因此,作为家长,你要注意孩子的每个行动,每句话,每个细节,每个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你才能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刘莹莹,管理哲学系硕士研究生,80后宝妈,3年全职妈妈。 家藏有上千册绘本,曾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并结合育儿实践,逐渐摸索并独创了一整套育儿理念。曾在多个平台发表多篇育儿文章,帮助广大读者解决了很多育儿难题。 一、孩子饮食习惯不好,内心纠结的不是食物
二、生活里的“小癖好”,孩子在表达自我需求
三、睡眠那些事,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四、学习模仿能力,生存的必*技能
五、社交能力差,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
六、自我中心主义,为我之后才可以更好地为他人
七、对外界的应激行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 183
八、这些不良性格,是家长给了他“理所当然”的想法
一些孩子不愿意跟身边的人相处,不愿意和身边的人打招呼,不愿意 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父母就认为孩子太孤僻,担心孩子社交能力 差,影响以后成长。所以,父母总会要求孩子要有礼貌,不可以内向,不 可以害羞。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不是所 有孩子都擅长和喜欢社交。有些孩子天生就有社交障碍。如果强迫孩子做 不喜欢的事情,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家长要明白其中 的道理。 对于不善于社交的孩子,父母只要教育和引导的方法得当,就能够弥 补孩子性格上的短板。 五、社交能力差, 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
我的孩子在两岁时突然变得“自私”起来。别人的手还没碰到他的玩 具,他就立马嚷嚷着:“不许动!”他总是把自己的东西护得紧紧的。他常挂 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的。”我为此伤透了脑筋。孩子怎么就不爱分 享呢?后来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 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把自己的东西保护得死死的。其实,这不是 自私的表现,而是因为孩子正处在物权意识关键期。此时,孩子开始形成 自我意识,表现为对很多物品和玩具拥有强烈的占有欲,认为“我”的东 西就是我的,别人不能动。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是我的。不许 动!”别人动了他的东西,就是剥夺了他对物品的所有权。孩子只能把东西 紧紧地把握在自己手里,自我意识才会得以满足。 所以,孩子处在物权意识关键期时,不懂分享,并不代表自私,抢别 人的玩具,也不代表霸道。当孩子经历了这个阶段后,就能学会分享。但 是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争抢玩具时,往往不能冷静处理,而是用成人的道德 观念强迫孩子分享。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内心,给孩子留下难以修复的 创伤,甚至可能会形成不好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可能会更自私 家长强迫孩子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会混乱孩子对于物品“所有权” 的认识。他们会认为,分享就是抢走自己的东西,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123儿童行为 学——懂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这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分享是痛苦的。于是,孩子会厌恶分享,甚至会 争夺物品的所有权,以保证自己的权利,以此来弥补缺失的安全感。 (2)容易丧失自我 当家长强制孩子把东西拿给别人时,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意愿不被尊重, 意见不被采纳。这样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其他小朋友开心了,父母就会 开心,就会称赞自己很懂事。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他人的需求胜 过自己的需求。于是,孩子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隐藏自己的意愿。这样 一来,孩子不仅容易形成懦弱、胆怯的性格,还会丧失自我,无法捍卫自 我的正当权利。 (3)扰乱孩子物权意识的形成 有时人们会逗孩子,说:“这个东西是我的。”甚至强行把孩子的东西抢 过来。有的孩子会抢回自己的东西,有的孩子会因此哇哇大哭。于是,人 们会说孩子:“你真小气。” 孩子在 3 岁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权认知。玩具、书本,哪怕是一 个小瓶盖,在孩子眼中,都有可能是重要的东西。家长如果强迫孩子把 东西“分享”出去,只会扰乱孩子物权意识的形成,从而不敢确认自己所 有物品的权利。 (4)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 当孩子被强迫分享时,内心是不快乐的,是压抑的。因为孩子无法反 抗而交出了自己心爱的物品。慢慢地,孩子会认为自己连心爱的东西都无 法保护,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是其自信心的来源,而长期被要求分享的 孩子会认为家长没有捍卫自己的所有权,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安全感,进而 124 丧失自信心,甚至会影响长大后的心理状态。 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物权意识关键期,注意孩子语言、动作和情 绪方面的表现。孩子构建自我意识,其中物权意识是关键内容。如果父母 发现孩子已经进入物权意识关键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帮助孩子平 稳度过这一阶段。以下几种做法可供借鉴: 育儿经 (1)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的言行都会被孩子机敏的眼睛记录下来。父母要用言行给孩子做 榜样。比如,当父母自己想吃水果时,首先问一问家人:“要不要一起吃?” 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父母的这些行为都会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2)把孩子不愿分享的东西藏起来 作为成人,我们也会有几样东西是特别珍视,不愿借给朋友的。所以 我们为什么要强制孩子分享对他来说珍贵的东西呢?如果是他爱的玩 具或者图画书,就提出要他和别人分享的要求。不过,这要事先和孩子沟 通,如果小朋友来家里玩,不要把这些拿出来显摆,让它们“躲在”柜子 里,等客人走了再拿出来玩。 (3)尝试角色置换游戏 如果孩子每次被要求分享时,都习惯性地说“不”,那么可以尝试一 下角色置换游戏。比如,当孩子提出要你手中的黄色积木或者汽车轨道时, 你平静地说:“不要!”此时,孩子一定会无法接受。而此时就是让孩子学会 125 儿童行为 学——懂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换位思考的好机会。然后,你再对孩子说:“当你不肯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时, 他们也会像现在的你一样难受。”父母切忌对孩子进行唠唠叨叨的说教,只 要能让孩子形成对分享的初步认识就可以。 (4)孩子分享时及时给予表扬 我们总是花太多的时间来让孩子改正不良的行为,却很难在孩子表现 好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后者才是能让孩子表现好的充足动力。所 以,当孩子主动分享时,我们不要忘记好好地表扬他一番。你要告诉孩子: “妈妈看见你和小朋友分享,真的很骄傲!很开心!”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