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论述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主客体及其矛盾、工作意识与管理理念、工作观念与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任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
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高校社会主义教育内容
对青年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的系统工程。要客观分析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及少数带动多数等多种途径,多维同频共振,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意识本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以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风尚、社会发步起着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传播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重要责任
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是要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
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责任,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职能和任务。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民族的希望在于青年。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承担起实现的条件。高校如何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粒扣子,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实现的理想、学到担负起祖国建设的本领、勇于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青年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青年的价值取向影响着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辨识能力不强,容易受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强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坚定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形成国家的认同、社会的认同和身份的认同,勇于担当国家建设大任,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前,高校十分重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青年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高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本领。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的系统工作,不能当作阶段的任务而轰轰烈烈开始无声无息结束。高校在对青年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部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认识不够,弘扬和践行的主动不强,个别甚认为与自己没有关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不结和认真思考。
二、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观念和社会思潮复杂呈现,多元化价值观对人们是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加强渗透,企图从意识形态上打开突破口,实现对我们的西化分化。随着互联网技术步和多种终端的普及,西方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非主流意识,不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带来冲击。
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为显著。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价值观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已经有了雏形,不再是白纸一张。社会中个别不道德的现象,可能会对部分青年学生造成思想意识的混乱;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和不切实际的成才期盼,会造成青年学利化;学校片面对率的追求,容易忽视德育教育,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当这部分青年学入高校后,学校不仅要对他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还要对这部分青年学行价值观的修正,给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更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