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者、高校为主要承担者、企业为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强调了形成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还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当人类文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和服务社会转型时,社会文化、组织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都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新旧更替随处可见,创新领域也不例外。种种迹象表明,创新范式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根本的,是“创新的创新”(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种被称为“后熊彼特创新机制”(post-Schumpeterian innovation regime)的创新范式正在悄然兴起,那是“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本质上是众人参与的创新。创新不再是、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的专属,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也能参与其中。社会创新同时是人的世界观的一场认知。
一、创业与创新的关系
鼓励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创业与创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如果一步认识和理解创业、创新,则需要更深入的逻辑分析。
首先,在充分业的情况下,大众创业会减少劳动力供给,发动大行创业,会给业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衡量业和创业哪一个对经济影响更大。同时,还需要厘清创新和创业之间的关系,创业不有创新支持,创新成果也不会促成创业。没有创新支撑的创业,对社会业有带动效应,对国家发展有活跃经济的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待考证。尤其在充分业的情况下,创业与业哪个对经济影响更大,关键看创业是否有创新依托。一般情况下,大公司在创新方面活跃度不高,所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十分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鼓励创新。也是说,除非创业是有创新基础的,否则很难断言创业优于业;如果创业是有创新支撑的,创新创业会经济增长。
其次,如果社会业不充分,提倡创业是有空间的,但此时失业者或对业不满意者会自发地创业。在这种状况下,除了倡导大众创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降低创业的成本,放松城市管制,清除创业创新的人为壁垒,为有意愿、有能力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不充分业情况下,创业与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人们在意的是工作机会,这个工作机会可能是他人给予的,也可能是自己创造的。
二、创业创新与社会创新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创新创业的社会行为,都提倡让创新和创业走出大学和科研机构。
首先,社会创新是有科技需求、有平台、有组织的创新模式,平台和组织能够发挥聚集创新要素的作用。随着社会创新模式逐步兴起,一些专门从事开放创新服务的平台或网络也快速成长,其中比较知名的平台有InnoCentive、X大奖、TopCoder、“哈催化剂”等。这些平台虽然服务领域各有侧重,但其基本运作方式是相同的,即为有解决具体科技问题的需求部门(科技需求方)和愿意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人(科技供给方)搭建一个平台和空间,提供专业的组织和中介服务。社会创新有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为它是有平台、有组织、较完善的评估系统。目前,国内的众创空间更多的是为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一个可以共享的物理空间,并没有具体的创新需求,也没有专业的平台和组织者,更没有为解决具体的科技挑战将供需双方组织在一起。
其次,社会创新模式下是创新的需求方,而不是供给方。比如,在社会创新模式下,美国的机构部门都会通过社会创新的方式向公众“”科技难题,鼓励社会人士参与“科技挑战赛”,大赛的奖励和规则公开、简单、明确,通过挑战赛来推动科步。比如,NASA的开放式创新工程,是寻求开发一些研究和技术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往往是在短期或是内持续影响载人航天领域中人的健康和工作的挑战。NASA会将这些挑战通过第三方开放创新平台(比如InnoCentive、Yet2.com和TopCoder)发布给国内外的参与者。这些试点项目已经证明,社会创新模式能够有效解决NASA所面临的研究和技术问题。再如,具有浓郁军方背景的机构DARPA,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和机器人项目都采用了社会创新的方式向全球发起“挑战赛”。
再次,社会创新需要社会信任做支撑,如果没有社会信任,社会创新不会持久发展。开放是社会创新模式的显著特点,在开放的氛围中如何保证参与者的智力和技术成果不被盗用和窃取,参与者的利益保障和参与过程的公正透明除了需要专业的平台具有很高的组织能力之外,更需要社会信任的支撑。社会创新模式之所以在美国能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建立在社会信任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