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建设任务,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建设议题进行逐一探究,较为系统地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论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关注成渝地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多个维度;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政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基于现状和问题分析,给出应对策略,力求使政策建议能够发挥成渝两地合力切实加速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
年1月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开启成渝地区发展新格局。随后川渝两地在中央统下展开密集合作,携手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合共建一大批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并推出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年重庆市和四川省经济增速分别为3.9%和3.8%,远高于2.3%的全国同期经济增速水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下,两地受新冠疫情冲击相对较小,成为稳定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1年3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大开发形格局,成渝地区在当前和今后西部和全国经济空间格局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成渝地区也蕴含着许多问题亟待厘清,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系统研究迫在眉睫。
本书立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建设议行逐一探究,以期较为系统地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全貌。首先,对川渝分治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历史脉行梳理,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结合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要求,确立五大发展定位,并对国家提出的七大任务内体方向性解析。接着,在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本框架后,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行专题研究,主括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创新等方面。该部分遵循“现状一问题—对策”的研究范式,在确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分析各任务的建展,把握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措施,这是本书的主体内容。后,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其他相关重要问行附加说明,主括国家及川渝两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重大事件,学术界目前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研究动态,以来成渝地区内部行政区划调整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体看来,本书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研究内容具有全面性。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著作,研究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着眼于成渝地区发展全局,关注成渝地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议题均有较为实的论述,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且主题集中。二是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与本书研究内容相呼应,本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问行分析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比较与归纳相结合,涉及文本分析法、政策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集对分析法、DEA-Malmquist 指数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等工具方法,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与科学性确保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三是政策建议具有针对性。本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所提出的建议是基于现状和问题分析,明确各任务的现实情况,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兼顾成渝两地区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给出应对策略,力求使政策建议能够发挥成渝两地合力,切实加速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
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长江上游地区‘化工围江’的环境风险及差异化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JL021)、重庆市社科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研究”(项目编号:ZDSC03)、重庆市社科规划委托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TBWT-ZD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书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行的探索性系统研究,主要面向政府工作人员与高校科研院所同行研究者。限于作者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水平,书中所述内容在广度、深度和精度等方面难免存在诸多纰漏,欢迎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电子邮件(huanglei51@163.com)向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我们将不断调整充实完善。
第一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体框架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历程
一、自主谋划期(1997—05年):布局成渝经济走廊二、国家探索期(06—10年):谋划成渝经济区三、合作竞争期(11—15年):角逐成渝核心极四、加速期(16—19年):发力成渝城市群五、全面发展期(年至今):共建双城经济圈第二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定位一、全国性增长极·二、协作发展示范区
三、科技创新中心
四、对外开放高地
五、重要生态屏障
第三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加强基础设施联通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六、创新七、公共服务共享
第二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布局
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理空间范围
一、界定原则
二、具体范围·
三、基本情况
第二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体空间布局
一、夯实成渝发展主轴·
二、优化双核都市圈…
三、建设沿江城市带……
四、毗邻地区合作……
第三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化战略格局
一、开发区域…
二、省级开发区域·
第四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战略格局
一、农产品主产区域
二、省级农产品主产区域…
第五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战略格局
一、能区域·
二、省级能区域
第三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工展一、污染政策体系二、大气污染与治理三、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四、土壤污染与治理·
第二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一、环境治理压力与环保区块化并存二、绿色政绩考核导向偏弱三、环境保护法律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
四、统一基本和社保服务五、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第八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
节 经济圈创新理论基础…
一、圈域经济形成与融合升级理论机制
二、经济圈发展与融合升级机制渠道
三、经济圈域政府合作理论
第二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优势与障碍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优势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障碍·
第三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思路·
一、深入把握国家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
二、坚持市场、政府与社会联合推动…
三、紧扣创新驱动发展主题
四、围绕有序
第四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创新举措…
一、健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府组织体系
二、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府间合作机制
三、强化经济圈经济活动主体培植机制
四、建构经济合作平台与载
五、完善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项目机制
附录
附录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大事记·
附录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展(-21)…附录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撤县设区的经济效应后记
第一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体框架
第一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历程
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极大了成渝两地发展信心与凝聚力,川渝两地加速高质量发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质上是川渝合作区域布局的新演化阶段,川渝合作始于1997年的重庆直辖[1]。早一时期两地在行政关系上同属四川省,服从于省级发展战略。两地自行政分割以来,在竞争中合作,也在合作中竞争。两地合作大体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一、自主谋划期(1997—05年):布局成渝经济走廊
自1997年3月重庆设立直辖市,重庆市脱离四川省行政管辖,四川省经济地理格局发生剧烈变化,损失将近1/3的经济体量和1/4的人口份额,是汽车产业和优良港口基本割裂,而重庆经济腹地区域也因行政分割被压缩,加强合作成为两地发展的一种现实需要[2]。正如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林凌所言,两地自行政区划分治后,便在思考如何协调两地经济发展的问题。可以说成渝合作始自成渝分治,1997年林凌在完成《成都平原发展规划纲要》课题时,便提出成渝应加强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经济圈。
01年底,成都市主赴重庆签订《重庆一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议定在交通、商贸、汽摩及其零部件、旅游等四个方行全面合作,并从政府层面提出“成渝经济”概念,共同打造“成渝经济走廊”。随后政策研究界开始密切关注成渝地区合作事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所原所长肖金成主持完成的03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国家西部地区人口、经济、城镇为密集的区域,需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重庆、成都两大增长极转化为巨型增长轴,具有单增长能。纪要和报告尚未形成对成渝两地合作区域的具体认识,但强化了对成渝地区这一西部发达地区的关注度。
03年6月,由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陆大道院士主持的西部开发办委托项目“中国西部开发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将重庆、成都作为西部开发建设的两大一级中心城市,培育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都市经济区,发挥重庆制造业和物流中心作用与成都金融与创新中心作用,共建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04年,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经济带研究》报告一步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以成渝经济区为中心区域。从成渝经济走廊到成渝经济带再到成渝经济区,空间范围由“线一带一面”演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期望在强化成渝合作过程中带动较大范围周边地区发展,也凸显出成渝地区发展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作用。
在已形成的协作发展共识基础上,04年2月,川渝两地政在成都高规格签订《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及在交通、农业、、旅游、文化、广播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协议,推动川渝两地合作更加紧密,两地相互投资迈入新阶段。05年2月,两地政府合作关一步加强,确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商定川渝两地政府高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沟通两地合作中的突出问题。05年9月,林凌主持完成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招标课题“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终成果《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著作问世,从区位特征、发展理念、产业、国防科技、地区联动、交通网络、生态保护等七个方面论述成渝发展策略,该书是对川渝两地合作发行的一次系统性思考[3]。
川渝两地政府为两地合作发行了有益探索,是政策研究界对两地协作形成发展合力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政策框架体系,有利于后续国家层面对两地发行战略布局。但这一时期自川渝分治始,四川大力强省会战略,做大做强成都市,在交通基础设施、人才、政策、产业配置等方面倾斜,以经济首位度为例,成都市1997年为3.66,而至05年已高达4.91,成都市要素集聚能力快速提升。而川渝两地合作面不广、合作层次较低、合作规模不大的基本面并未改变,甚至川渝两地政高层联席会议制度确立后面临从未启动的尴尬境地,两地发展仍需国家层面对合作深度和广度加以系统指导。
二、国家探索期(06—10年):谋划成渝经济区
“十一五”时期是国家层面对成渝地区实现联动发展的准备阶段,致力于使成渝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开发区。前期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凌牵头联合成渝两地专家完成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规划招标课题《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初步确立了川渝两地联动发展的大体空间范围、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把成渝地区确定为国家开发地区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
自川渝分治后,中央层面并未决定系统化布局川渝地区发展,倾向于依托领域带动川渝地区全面改革创新,处于以点带面的探索阶段。考虑到川渝地区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区情,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化解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分紧迫,故国家期望通过在成渝两行城乡统筹试验,以带动川渝地区全社会领域改革。06年6月出台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