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时代新发展论丛》的一本。该丛书共22本。全套书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纲, 选取广大读者真正关心关注的多种问题, 致力于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内涵转化成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不绕弯子, 不端架子, 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讲清楚“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全书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为引领, 系统分析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义、原则、方向和立场, 详细论述了改革开放是如何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事实, 并嵌入新时代改革目标论、新时代改革关系论、新时代改革思维论、新时代改革辩证法等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没有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不可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迎来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不可能迎来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伟大飞跃,发展中大国不可能迎来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中国不可能迎来从世界体系边缘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的今天,也将决定中国的未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可能。行百里者半九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保持改革定力,保持战略耐力,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旗帜,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改革全局,科学把握改革规律,系统谋划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哲学观和改革方法论,为指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王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人类命运:治理简史》。 陈曙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人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第一章: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
一、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说起
二、筚路蓝缕: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第二章:改革开放深刻影响世界
一、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动力
二、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三、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
四、开创一种东方气质的人类新文明
五、在全世界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六、为维护世界和平增添中国力量
第三章:新时代的改革目标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二、实现改革总目标的战略安排
三、落实改革总目标的总体要求
第四章:新时代的改革关系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二、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
三、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
四、改革发展稳定
五、中央与地方
六、党的领导与群众创造
第五章:新时代的改革思维
一、战略思维
二、创新思维
三、辩证思维
四、系统思维
五、底线思维
六、法治思维
第六章:新时代的改革辩证法
一、一与多的统一
二、上与下的联动
三、变与稳的协调
四、底与顶的兼顾
五、点与面的配合
六、管与放的互补
七、先与后的贯通
八、破与立的结合
后记
《将改革进行到底》: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航转向。这个方向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目标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导向和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方向上的改革,不是改到别的什么方向去。现在,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之人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妄图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上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同时,还要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虽然有紧密联系,但又不是一码事,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就越强。纵观世界,各国各有其治理体系,而各国治理能力由于客观情况和主观努力的差异又有或大或小的差距,甚至同一个国家在同一种治理体系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既要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者不可偏废。
对于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上的探索和准备是不够的,在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也是不完全成功的。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都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去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的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