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贤咏集》序一
吴重生
本书著者汤世贤先生,乃世居浙江金华多湖街道孟宅村的一名老者,虽事稼穑,却爱读书。农事之余常以诗词自娱。
我与世贤先生相识多年。先生家风严谨,子孙孝顺。这部诗集,是先生的儿媳主动帮助整理成电子稿发我,而先生的两个儿子一起商量给他拟取的书名。大儿媳为先生作诗以应和,小儿媳帮助打字。愚以为,贤咏集三字甚妙。贤者,一语双关,既是先生本名世贤之简称,又是贤者之意,如古人言: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先生谦虚,云其所咏之句,均为杂咏,不敢称诗。然而,窃以为,先生之诗,虽多不合韵律,但极接地气,宛如农家后园里的蔬菜瓜果,四时常青,活色生香。
年轻时我酷爱古诗词,记得有一次去武义出差,临行前我在采访本上手抄了一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公交车上暗自背诵。当天采访结束,在宾馆临睡前,反复吟诵方才入睡。世贤先生虽无像陶潜先生那样曾担任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出仕经历,但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作诗词,虽多直抒胸臆之句,亦不乏家国情怀,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乡居生活。
中国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恋乡情结,无论离家多远,无论地位多高,故土永远是他们生命的起点和灵魂的归宿。汤世贤先生的祖上是武义人。我曾于二十多年前拜访过位于武义县溪南滩的百鹿台,与三进间雕梁画栋的汤氏宗祠连为一体,曾一度是武阳文化的象征。作为建于清代修于民国的戏台,它的外貌与其他古戏台没什么两样。令人称奇的是,台内檐柱上雕刻着许多形态各异的鹿儿,不多不少,正好 一百只。鹿是吉祥的象征。有鹿之地,皆风调雨顺,人杰地灵,在山则山清水秀,近宅则宅安财旺。汤门乃书香世家,名士辈出。《汤氏宗谱》载其为商汤后裔。立身行道,心系天下乃汤氏家风。世贤先生时刻不忘秉承并弘扬祖德。
汉陆贾《新语》:鹿鸣以仁求其群,鹿鸣是读书人的精神支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名句。汤氏以鹿为家族的图腾,中华鹿文化是长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世贤先生的儿子儿媳多从事良药济世的健康产业,冥冥之中与祖德相合。
世贤先生在《过年》一诗中写道:小孩盼过年,囊涩生活艰/半夜排长龙,喜买打猪头/除夕猪头煮,肉香飘满屋/孩子馋涎滴,其肉要待客/兄弟啃骨头,满嘴油渍渍/平安才是福,家贫快乐多。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看到这里,一定会会心一笑,并生发忆苦思甜之慨。在《砍柴》一诗中,世贤先生写道:披星出门南山中,脚穿草履衣衫单。足冻身颤脸刺骨,采薪图得熬米汤。披荆斩棘满手血,捆起柴禾日挂西。人困口渴饥肠辘,掬起凉水冷饭吞。肩肿风逆步履艰,戴月归家身已疲。这是老人的亲身经历,非书斋诗人所能虚构。
除追忆往事以外,还有描写耕种的快乐,如他在《躬耕的收获》一诗中写道:躬耕田园里,喜从眉梢展。荷风送香气,玉米穗吐须。番茄满枝头,丝瓜架下挂。南瓜熟蒂落,豆荚饱鼓鼓。芋艿长势旺,花生绿油油。一派丰收景,喜悦心中荡。田野无喧哗,鸟鸣伴你行。
虽然世居农村,一辈子与土地为伍,但因为儿女都事业有成且无比孝顺,世贤先生得以在晚年周游世界。请看他2018年2月19日写于温哥华的诗《斯坦利公园加拿大广场》:跨境温哥华,迎来漫天雪。登上观景塔,全览温哥城。老街蒸汽钟,按时会打点。斯坦利公园,沿海绕小径。遮天蔽日林,城园融一体。
世贤先生的诗词里承载着一位农村老人的中国梦和世界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中华大地,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汤氏家风的传承,使得老人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得以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丰富自己的生活,挥洒自己的文思。与那些高居庙堂的诗人相比,世贤先生的诗显得土,但正是这种土,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炽热的乡土情怀。人民群众与文艺创作相生相伴、相辅相成。世贤先生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学艺术根植于乡土,不断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切实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为人民所喜,为读者所爱。
世贤先生的《贤咏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祖国生日、儿孙公司庆典、自家后园瓜果长势喜人、外出旅游看见好风景,等等,他信手拈来,下笔成诗。由于热爱阅读和写作,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老人的见解不俗。这是因为走出国门开阔了视野,与儿孙交流也增长了见识。世贤先生虽年逾八旬,但身体康健,性情开朗。如果说是亦耕亦读的生活,陶冶了他的身心,锻炼了他的体魄,那么,尊老爱幼、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则给了老人精神的滋养。
儿行千里母担忧。牵挂儿孙乃有之常情。2018年6月,孙女丹青大学毕业,老人喜不自胜,赋诗两首以寄,其一云:苦读十四载,学业喜丰收。不负众人望,窈窕又怀才。学后要致用,品学需兼优。人生刚起航,鼓风向前方。其二云:四载同窗友,一朝垂泪别。师恩当永铭,同学情谊深。相约再见日,他年梦圆时。他在赠孙儿汤米的一诗中写道:小子渡重洋,慈母心挂牵。思彼身孤独,愿陪儿同住。犹恐饭菜少,餐餐亲下厨。愿尔勤努力,报答父母恩。
老人以诗纪事,以诗抒情,以诗言志,也以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如他的《夫妻篇》一诗,朴实真诚,富有哲理:糟糠夫妻同林鸟,前世有缘才相聚。相敬相爱相扶持,安危祸福共相依。老有所养不攀比,兴趣爱好多交际。助人为乐多行善,心中无愧益寿年。老俩碰磕常有事,不要麦芒对针尖。让他三分风浪静,退步一笑泯恩怨。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贤先生胸怀天下。他的笔下并非全部是家长里短,四时田园,而多忧国忧民之心。他的贤咏有时候也是咏贤。如2021年5月,他惊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仙逝,夜不能寐,赋诗一首以痛悼:无双国士袁隆平,稻浪千重惠万民。以食为天贤齐天,手捧稻菽思伟人。由此可见,《贤咏集》所咏之人,所载之事,所抒之情,乃时代之思,家国之情。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世贤先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儿孙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榜样。《贤咏集》是一部诗歌版的家族史,是美德传承、家风传承的宣言书,是一位沧桑老人对新时代的礼赞,是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儿孙的谆谆教导。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世贤先生儿孙们的一致赞同和鼎力支持。这是他们向父辈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子孙后代怎样做一个好人的无声诠释。
谨以为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总编辑)
破土见世界丹心照日红
《贤咏集》序二
王锡洋
奉重生兄之命,为汤世贤老先生诗集作序。闻汤老先生乃农村老人,已至耄耋,仍痴迷诗词创作,为之好奇,为之敬佩。怀桑梓之情而见贤思齐,遂乐以为序。
《诗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以,中国诗歌以表现内心情志为核心主旨,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我辈身处人世间,所历事、所见景皆有不同,故有截然不同之情志,发而为截然不同之诗歌。
《贤咏集》便是作者汤世贤老先生的情之所系,心之所感,所咏之景之事皆着汤氏之色彩,不可移易。作者对农事活动熟稔而热爱,他种植瓜果、养殖鸡鸭、采摘莲叶、挖掘春笋……每日忙碌而快乐,过着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歌中自然表露出他内心的宁静而充盈、积极进取以及坚韧不拔。就像他在《安地挖笋》中所说的:春雨润万物,竹笋向天出。破土见世界,丹心照日红。雪压竹头低,竹尖欲沾泥。晴空风逍遥,竹梢比天齐。高洁自浩然,青翠似史书。坚韧不拔志,见笋知我心。名为挖笋,实为咏笋。此春笋为雨露滋养而生,在泥土中努力向天际伸展,终于破土而出。春笋蓬勃向上的丹心与红日相互辉映,令人炫目。未来即使沾上泥巴抑或雪压枝头,也仍迎风而立、自由生长,直至竹梢伸到天边。全篇在写春笋,却更像在写汤老先生自己,写他努力上进的精神,写他韧性十足的意志,写他终究实现心愿的欣慰,真挚可人,令人难忘。他在《南山挖笋》中的春雷惊后筍,破土往上钻亦表达出此种情志。《安地挖笋》虽有些不符合传统诗体的体式规范,但并未影响他诗意的表达。后四句若能含蓄婉转以出之,或至八句而止,则可更具艺术气息。
《康衢谣》《击壤歌》《弹歌》等古代歌谣中,有诸多为农牧人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与书写,朴质无华,却诗趣盎然。故好的诗歌,一定是写尽生活、妙趣横生。汤老先生的作品堪称得其三昧。像《春光水凫》云:春光入大塘,池中荷叶尖。荷枝鸟作窝,孵出小小凫。日暖水中荡,悠悠跟母曳。大好春光化入池塘,生机随处可见。大大的池塘中,铺展着圆圆的荷叶、亭亭净植的荷梗和尖尖的荷花蓓蕾。荷叶与荷梗上的鸟窝里,孵出一个个小水鸟。阳光下,水鸟宝宝跟着妈妈悠悠然摇曳飘荡在温暖的水中。整篇野趣十足,想象新鲜。至于草枯禾叶卷,家鸡树下躲(《秋日如虎》)、晓星出门摸黑归,新麦未干磨粗粉(《又到小满话当年》)诸句,皆为通俗之语,不着修饰而意境自出。
诗歌朴质高古,趣味横生。不事雕琢固然是好,但古往今来的优秀诗歌,无不经由千锤百炼而得来。汤老先生在诗语锤炼上,也颇见用功之处。譬如《南山挖笋》的竹头透日射,微风影婆娑,营造出竹林日影,微风婆娑之境;《夏日赏荷》的千朵红莲万方水,一弯明月半亭风,以千万之多对一弯、半亭之小,在辽阔之景上点缀出轻盈之情调;《塔山观油菜花》的盘山坡道转,山坡黄艳艳,以山路婉转衬随处可见的金黄油菜花,大有弥漫淹没、艳丽逼人之势;《清明祭祖》的问我侬是哪路银,阿讲阿侬金华银,拟声金华方言,形象描摹了作者由金华回武义祭祖以乡音聊天的场景。
汤世贤老先生对诗歌创作的着迷、痴情与勤奋,于以上三点可见一斑。他以言志为诗歌之根本,从身边万物取材,在朴质与雕饰中学习创作,数十年如一日,真如其所吟咏的春笋那般坚毅无畏,相信他的破土见世界,丹心照日红的精神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与读懂,并且给予有志于诗歌创作的人以无尽的激励。
2022年9月15日
(作者系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