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中山大学的体育活动展开,收集整理了中山大学的体育活动图片数百幅,以期保存史料,弘扬中山大学的体育精神。本书展示了中山大学的百年体育历史,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对于传承百年高校的优良传统、文化遗产、体育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李静波,汉族,1963年5月生,山西人。1988年6月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教育学硕士。现任中山大学体育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教学督导,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
第一编 1924-1949年
第一章 中山大学概况
第一节 门牌、校徽
第二节 创办人孙中山及其体育思想
第三节 体育场馆
第二章 体育制度,提倡体育
第一节 体育负责部门及体育要求
第二节 体育部及其沿革
第三节 体育师资
第四节 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
第五节 体育费
第三章 体育课程,强健身心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体育考试规定和及格标准
第三节 军训
第四章 课外体育,健全体魄
第一节 中大体育协会及其章程
第二节 组织各种竞赛
第三节 国立中山大学运动大会
第五章 体育项目,积健为雄
第一节 田径
第二节 足球
第三节 排球
第四节 篮球
第五节 游泳
第六节 水球、划船
第七节 棒垒球
第八节 网球
第九节 乒乓球
第十节 武术
第六章 体育劲旅,名扬海外
第一节 参加广州市运动会
第二节 参加广东省运动会
第三节 参加华南区四校联合运动大会
第四节 参加全国运动会(1910一1948年)
第五节 参加远东运动会(1925一1934年)
第六节 参加柏林奥运会
第二编 1949—2020年
第七章 火红年代,健康第一(1949—1979年)
第一节 推广“劳卫制”,增强体质(1949一1959年)
第二节 水上体育项目,南方特色(1960—1969年)
第三节 劳动与军训,体育“达标”(1970一1979年)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代潮头(1980—1999年)
第一节 四年不断线,体育上台阶(1980—1989年)
第二节 教学、群体与竞赛出成果(1990—1999年)
第九章 发扬光大,不断前进(2000一2020年)
第一节 体育课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
第三节 中山大学体育代表队
第四节 体育交流
第五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教育
第六节 体育部教师
附录
体育人物,杰出代表
中山大学田径运动会纪录
《广州市志(体育卫生志)》“大事记”之国立中山大学相关部分(1841—1949年)
第一章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有近一百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1924年,孙中山先生将清末广州建立的学校中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进行整合,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首任校长。孙中山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立广东大学于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20世纪30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1937年迁至云南澄江办学,1945年回迁至广州石牌。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私立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校址迁至广州珠江南岸的康乐园;同时,原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的医学院分出,组建了医科院校,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并人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俞平伯、王力、顾颉刚、周谷城、岑仲勉、陈心陶、姜立夫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此任教。2019年,中山大学设有65个院系、10所附属医院,有19个学科领域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世界前1%,学校决算总收入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中山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6人(含双聘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8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10名,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
中山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而努力!
第一节 门牌、校徽
建校初期,国立广东大学的校舍分布在四个地方:原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址在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是国立广东大学的校本部(图1-1-1至图1-1-3);原广东公立法科大学的校址在广州市越秀区法政路;原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校址在广州东郊,占地很大,后成为农学院及附属第一农场、白云山林场;医学院设在原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年7月合并)校园,有两所附属医院。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