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阐析发掘的研究专著。通过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德目,如“仁”“孝”“忠”“信”“勇”等分别进行深入浅出的义理挖掘阐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研究分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取精弃糟的现代弘扬,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健康发展进行了较系统的阐析。每一德目一篇专题,主要包括:传统德目的起源与内涵历史流变、历史作用、现代弘扬的价值、实践现状及原因分析、现代弘扬的原则和实现路径。本书试图对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对中华传统道德进行取精弃糟,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落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上作点尝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五干年,存留的文化遗产可谓卷铁浩繁,璀璨多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内含了讲仁爱、遵礼仪、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知廉耻、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也蕴含着一系列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有利于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还有着极为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内容。
中华传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漫长的历程中,随着社会演变和文明的,逐渐得到明确、规范、升华、丰富和发展的。中国传统道德,就其内容范围来说括了儒、墨、道、法、兵等各家思想学说中的道德学说内容及以后中国社会各个阶段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道德成果,而其中儒家的道德思想则是中华传统道德中传承绵延长达两千多年的主流。春秋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早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称之为“国之四维”,并将之放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强调这四大道德要素之重要,称“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战国时期的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结归纳为“仁、义、礼、智”,并把它们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至汉代,官方将“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后来官方、民间虽对此有过多种不尽一致的阐述,但其作为传统道德的主要架构,之后一直未发生根本的改变。中华传统道德精华成分经过几千年文化发展的积淀,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德性、智慧和力量的体现,维系着社会日常运行的秩序和个人心性的平衡。尤其是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道德中被称为美德的部分,更是亘古及今地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持续地产生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如果从中华传统道德的丰富内容中,将那些自古至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现实与未来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规范作用的道德德目做一大略的梳理,就可以罗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如以简洁的单字表达,举要列之括仁、孝、忠、信、礼、义、廉、耻、智、勇、勤、俭、爱、群、恕、敬、慈、温、良、恭、让、和、宽、敏、刚、毅、直、平等。
以上所列德目,剔除其在特定时代赋予的一些局限性含义,从其一般性的义理解释,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千来处理人伦社会关系基本的规范要求和道德准则,是构筑中华民族道德大厦的基石和梁柱,具有常讲常新、绵延永恒的价值。这些传统德目,其基本思想与精神内涵大括了这样一些方面。
一是注重人格修养的思想。对主体人格修养的高度重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儒家,更是将之视为为人处世要则。在对理想人格的建树追求上,中国的古代哲人一向以仁义忠信等品行操守为重,名富贵为浮云。孔子曾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甚至视人格比生命更重要,因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义利关系上,理性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从而规定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基调。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膝文公下》)的气节,甚而应“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汉书·董仲舒传》)。这些均是中国传统道德重视人格修养的写照。
二是重视人际和谐的内容。传统德目中诸多内容都涉及日常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其目标就是以爱心、温情、宽容、尊重等终指向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在和谐人际关系中实现自我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传统儒家道德实际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爱心”哲学。孔子提倡“和为……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文化复兴无疑是一个民族实现复兴的内在应有之义,如何传承、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了让我们的民族引以为做的灿烂辉煌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历久弥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复兴繁荣,这是当代中国人的时代使命。本系列研究在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德目,诸如“礼”“义”“廉”“耻”“智”“仁”“勇”“忠”“孝”“信”“爱”等分行深入浅出的义理挖掘闸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的研究分析,对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对中华传统道行取精弃糟,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健康发行了系统闸析。每一德目用一篇专题加以研析,主要内括:传统德目的起源与内涵历史流变、历史作用、现代弘扬的价值、实践现状及原因分析、现代弘扬的原则和实现路径。以此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落实坚持“两创”方针上做一点尝试努力。内容选择和篇目的排列,主要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综合考量,其取舍并不拘泥于的表述和价值标准。
第一篇中华传统“仁”德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弘扬/001
一、“仁”德的起源、内涵及历史流变/003
二、传统“仁”德的历史作用/019
三、传统“仁”德现代弘扬的价值分析 /024
四、“仁”德现代弘扬的原则和实现路径/030
第二篇中华传统“孝”德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弘扬/043
一、“孝”德的起源与历史流变/045
二、传统“孝”德的历史作用/062
三、“孝”德的现代价值阐释/069
四、“孝”德现代弘扬的路径/077
第三篇中华传统“忠”德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弘扬/089
一、“忠”德的源头及发展演变/091
二、“忠”德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04
三、传统“忠”德的当代价值分析/113
四、“忠”德的实践现状分析/128
五、传统“忠”德当代弘扬的原则与现实路径/136
第四篇中华传统“信”德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弘扬/147
一、“信”德的起源和历史流变/149
二、传统“信”德的历史作用/164
三、“信”德的当代价值分析/172
四、“信”德价值现代弘扬的现实路径/179
第五篇中华传统“勇”德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弘扬/ 189
一、“勇”德的起源与内涵历史流变/191
二、传统“勇”德的历史作用/5
三、传统“勇”德现代弘扬的价值分析/8
四、“勇”德实践现状及原因分析/212
五、“勇”德的现代弘扬原则和实现路径/222
结语/230
参考文献 /231
后记/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