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新区发展历时33载,不但区域面积增加了百倍,而且综合实力已跃升至全国前列,相关发展经验也在全国推广。在这一背景下,《高新之道:成都发展路径解码》充分运用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创新理论、城市规划、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主流理论,全面深入分析、总结和归纳成都市高新区30年发展成功秘诀。全书围绕理论与实践这一主线,从“日新月异之产业密码”“水无常形之金融密码”“万物生长之创新密码”“乘风破浪之改革密码”“永立潮头之城建密码”等五方面展开分析,力图借助严谨的学科理论、丰富的案例材料和真实的调研经历,揭示高新区30年来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在产业发展、金融升级、城市建设等方面实现“阶梯式发展”背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从1988年伊始,我国的国家高新区事业迄今已历时34年。30多年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方向,始终坚持“高”“新”的发展定位,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对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高新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通过顶层设计明确了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功能定位,同时,在以何种路径建设国家高新区、以何种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何种体制机制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方面赋予了各地以很大的自主权。在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2020年7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对国家高新区在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指明了方向,明确指出要“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成都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科技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之一。30多年来,成都高新区遵循“创新创业”这一核心主题,从体制机制的完善到资源要素的集聚,从产业园区的建设到产城融合化发展,从助推区域经济增长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大局,从打造“国内一流”园区到瞄准“世界一流”方向,经历了从“一次创业”到“三次创业”的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历程。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高新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内陆地区如何建设高新区、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独特道路,其中的路径、模式、经验非常值得思考和总结。
成都高新区是国家的高新区,是四川的高新区,是成都的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国家、省、市大力领导和支持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无数投资者、创业者、企业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做出的贡献,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和企业员工默默无闻的艰辛劳作。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快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高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2800亿元,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十四五”期间,成都高新区紧紧抓住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政策机遇,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努力在新时期新阶段再启新征程、勇攀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七一”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成都高新区从一片农田菜地起步,经历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接续奋斗,发展到了如今的规模和水平,这个奇迹的背后离不开“火炬精神”和“高新精神”的薪火相传。回过头看,当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一代代“高新人”始终将其作为战略使命、终生事业,努力拓荒、代代传承。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回望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历程,看到了高新区的出生、高新区的成长与喜悦,看到了高新区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挺拔屹立的参天大树,高新区、高新事业的每一次华丽蜕变都让我们格外振奋。
本书立足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以个案分析的方法,系统展现了成都高新区30多个春秋的创新创业征程,既从产业、创新、金融、改革、城市这五个维度对成都高新区独特的发展之路进行了“解码”,又从对成都高新区蝶变过程的历史性诠释中努力呈现了不断自我超越的“高新精神”的弥足珍贵,希望其中的理论思考、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能够带给广大读者以启示与收获。通过一本书来记录高新、诠释高新,以方便更多的人读懂高新区、理解和参与高新事业,我们期望这能够成为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能够借助写作本书的机会,见证这么多高新创业者的拓荒之旅,见证高新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深感荣幸。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接续加入高新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为此而激动不已。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在“火炬精神”的照耀下,在“高新精神”的传承中,我们坚信,国家未来的高新事业将更加活力四射,成都高新区的未来将更加繁荣美好。
吴军,四川巴中人,博士。现任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财智库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主编《公共行政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环境社会学》,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十余篇。牵头或参与国家、省级等科研课题30余项,其《关于四川加快推动成渝重量城市群建设的十点建议》等文章曾获国务院主要领导和四川省委主要领导批示(2019)。
目录 导言 高新之道——作为一种内在超越 破冰之履:代拓荒者的喜与忧 一次创业:体制的建立与要素的集聚 二次创业:外引与内培双轮驱动 三次创业:建设世界品质高科技园区第一篇 惟高惟新之产业密码 第一章 产业逻辑:惟高惟新与反梯度发展 立足“雁阵模式”,产业反梯度发展的中国西部实践者 突破“被动分工”,创造机会的分工越位者 把握“共轭环流”,新兴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攀登者 构建“产业生态”,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建设中的探索者 第二章 电子信息:成都高新的“优选坐标” 万物互联,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技术驱动型产业 震惊业界,中国内陆地区也能引来英特尔(Intel) 环顾世界,西部诞生了中国电子信息第四极 再次出发,打造优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 第三章 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的“头号赛道” 生命科学,一个全人类关心全世界争夺的领域 后发先至,化学药和生物药“双轮驱动” 抗击疫情,成都高新区的“疫苗”研发与制造 创新至上,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进阶之旅 第四章 新经济:技术驱动与场景营造 “新经济”,一个源自美国却由中国成都正名的经济模式 融合再造,新经济给成都高新区带来的两种力量 人工智能,成都高新区有望进入靠前的“钻石赛道” 人的生态,成都高新区打造具有优选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第二篇 万物生长之创新密码 第一章 创新逻辑 技术创新理论 创新集聚效应 其他创新理论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范式 第二章 创新主体 创新从量:科技型企业栖息地 创新从质:科创板企业的崛起 创新从效:创新联合体的“岷山行动”计划 第三章 创新平台 优选视野:国内外创新平台纵览 西部样本:构建“大孵化”平台体系 能级进阶:布局“大科技”创新载体 第四章 创新人才 创新驱动:人才是核心要素 优选礼聘:高端人才“西南飞” 场景营造:构建人才生态圈第三篇 水无常形之金融密码 第一章 金融逻辑 金融集聚 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 第二章 高新区金融发展历程 “涓滴成河”:银行型弱金融(1988—2007年) “奔腾江河”:银行型强金融(2008—2012年) “万流入海”:具有优势型强金融(2013—2020年) 案例: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 第三章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不断完善“3+1”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案例:盈创动力 案例:银科基金 金融科技产业高地:依托场景引育金融科技 案例:数联铭品 第四章 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集聚:高水平打造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 服务体系:围绕科技型企业发展特性引育特色金融机构 信用环境:深入推进信用共享、共监、共建、易用 风险防控:既注重顶层设计又突出重点领域 案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地方金融监管系统 第四篇 乘风破浪之改革密码 第一章 改革逻辑:突破藩篱与自我完善 一次创业:聚集生产要素发展工业经济 二次创业:注入不错生产要素促进科技园区升级 三次创业:融合广义生产要素升级新型城区 第二章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小机构、大服务” 改革路径:三因素驱动转变 经验推广:输出管理体制改革的“成都模式”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改革:主体多元与渠道多样 顺时应变:创新模式与拓宽渠道 首开先河:成立国家高新区个股份制企业 破解难题:创新财政“拨改投”融资方式 探索转型:纵深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先行先试: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第四章 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增强发展活力 自贸试验区:以开放促改革 “岷山行动”计划:探索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区域协作: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 第五篇 筑梦未来之空间密码 第一章 城市空间建设之路径探索 城市建设理论的流变与概览 成都高新区城市建设的演进 核心路径的选择——营城逻辑 第二章 城市生产优空间 起飞之地:产业先导的空间基础 各具特色:产业功能区的空间组织 第三章 城市生态美空间 日新月异:持续筑牢生态基底 广阔蓝图:公园建设方兴未艾 第四章 城市生活靓空间 前瞻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概览 活力四射:创意聚落设置匠心独运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