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黄 玲
李俊玲的散文集《隐秘的人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2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值得祝贺!这个项目旨在发现、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作家,推出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力作,持续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这是一项卓有成效的工程,对各民族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俊玲是布朗族作家,布朗族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保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布朗族还是跨境民族,其在境外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布朗族还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种植茶的民族,有古老茶农之美称。但是布朗族的作家文学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一些50后写作者,李俊玲这批70后写作者属于布朗族第二代书面文学作家。她毕业于211大学,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是新一代布朗族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她因为热爱文学而走上创作之路,多年来,她写诗,也写散文,以自己的创作实力很快成长为布朗族作家群的中坚力量。
我认识李俊玲,是从她的获奖散文《怒江,原来我属于你》开始的,那一年,我应邀担任云南省滇西文学奖的评委,在众多作品中对这一篇留下深刻印象:散文以潞江坝为起点,沿着怒江之水一路向北逆流而上,追溯着这条搅动作者思绪的著名江流的浪花,写出了作者的灵魂和怒江之间密切而深刻的缠绕,文风朴素而又灵动。我后来才知道这位70后的布朗族写作者,2005年就开始发表汉语文学作品,其诗歌、散文已经走出云南,在全国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几十万字的作品,出版有诗集《流水飞花》,作品多次获过各种文学奖项。而且她是布朗族为数不多的几名中国作协会员中的一名,鲁迅文学院第37届高研班学员,施甸县作家协会主席。如此成绩,来自她对文学的热爱,对故土的深情。她的散文多以施甸这个小县城的民族风情、风土人文为写作背景。以小见大,开掘出丰富的人文地理内涵;切入时代,对人生世态有深入透视,使她的散文体现出独特的文风。
几年前,我参加施甸举办的一次采风活动,终于在施甸见到李俊玲。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皮肤白净的女子,面相端庄,性格温婉,当时第一印象就是她身上有一种属于散文的婉约气质。记得那一次简短的交谈,谈的也是她的散文写作,我建议她多写她的民族和故乡,期望读到更多她的新作。她说她正在写,不久会出版一部散文集。那几年我在研究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对布朗族作家也多有关注。一个人口只有十二万的民族作家要在文学上出成绩,多出作品才是关键。之后听到她先后出版散文集《另一种抵达》和《跳跃的河山》,很是高兴。现在她又出版了《隐秘的人间》,可以让喜欢她散文的读者大饱眼福。
李俊玲的故乡施甸,其实是一座有故事的边地小城,它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保山市南部、怒江东岸,与缅甸相距二百六十公里。八千多年前,姚关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元初,契丹人南下至此定居。著名的永镇驿道穿境而过,滇缅公路从北部过境六十五公里,历史上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滇西抗战,这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与日军对抗的前沿阵地,无数抗战英烈长眠于此。这块土地上的二十四个民族水乳交融,谱写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厚重的人文地理,理应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记录和展示,这是本土作家身负的重任。好在有李俊玲携她的散文新作《隐秘的人间》向我们走来,正好满足了读者对这块土地的期待心理。
《隐秘的人间》收录李俊玲近三年来所创作的二十五篇散文,书名便透露了作家的文学审美追求,她希望从个人经历与感受出发,书写出滇西小城施甸特有的乡俗民情,体现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形态。作家力图通过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去反映地域的总体风貌和全景气象。每个作家笔下都有自己不能忘怀的故乡,这是作家生命成长的摇篮,也是散文写作的基点。同时,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也可以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写,实现对精神原乡的追求和建构。让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升华为精神之境的家园,这样的散文才具有审美的价值和意义。
翻开《隐秘的人间》这部散文集,滇西小城丰富的人间万象扑面而来。这是一个地处边境、多民族共居的小城,这就注定了它的人文地理和民风民情的与众不同。在李俊玲笔下,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小城。因为这里的一切都与她的生命成长有关,一种风俗以不同的方位烙印在我的喜怒哀乐里,那些记录着她生命过往的人和事,带着回忆进入文字,犹如干花在温水中一点点复活,缓缓绽放出动人光彩。在《小城人物》中,那些穿过时间迷雾向读者走来的,都是在作者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和事,李俊玲把自己和小城的关系生动地比喻成植物与土地的关系,她说:一个人在一座城待久了,便会成为这个地方的一株植物,知晓着这方土地的温度、湿度、酸碱度,以及风向、水位、日照时长,以自身特有的姿态融入在这些看似恒久却不断变幻的指数中,成为它细微而不易察觉的一部分。作为一名70后作家,李俊玲为我们展现的是80年代的成长记忆,一座小城的历史通过她的记忆在文字中复活,鲜活而生动。照相馆的马师傅,老中医赵医生,叫客的老朱丸,身带巫性的钳婆,送报纸的老张头……李俊玲以一个成长中女孩的眼光,透视人世间来来去去的人影,写出了一座城的时代面貌,一群人的丰富多姿,笔触真诚,文风朴素,温情而不失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的感受和思考、淳厚的亲情、深刻的生命体验,构成了这部散文集丰富的内容,为读者打开一扇扇独特的窗户。
散文需要哲理的思考,它可以让读者透过事物的表象,抵达作家心灵深处洞见她灵魂的波澜。充满智慧的思辨,可以为散文增加内涵和深度。《有龙在侧》中展示了边地小城丰富多姿的龙文化,也思考着人与自然与生俱有的默契,对民间智慧进行礼赞。《大地之子》写出了边境文化的独特,作家坦陈自己的美学理想,就是希望看到人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像虫鱼,像草木,始于大地,终究归于大地。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人在深秋》是一篇写意式的散文,看似散漫的思绪,却渗透了作家对人生世事的体悟。从北京到边城,从自己的童年到女儿的成长,作家用水墨画式的笔法勾勒出了一幅广袤的人世秋景图。而生活的琐碎与具体,则冲淡了自古以来秋的萧杀之气,染上了几许尘世的温馨。它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心灵世界的起伏跌宕。
如何从个人的感受出发,接通一个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近年来散文写作界许多作家正在思考的问题。李俊玲在《隐秘的世界》中,也在进行思考和探索。她的很多篇章中,都是以自己的主体视角切入对世界的观照,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布朗族相信万物有灵,民间信仰对李俊玲的写作有潜在的影响。她相信除了红尘人间是看得见摸得到的人间,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人间存在,比如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民间才会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说法。这大约就是她选择其中一篇书写鬼神的文章《隐秘的人间》作为这部散文集标题的理由。她还想通过书写,传达出一个写作者对文学的崇拜。她认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对身处的生存处境永怀好奇之心和敬畏之意,为乡土赋形,为众生代言。这样的写作理念决定了她的散文是有温度的写作,她是怀着对故土和亲人的热爱,去书写这块土地上的芸芸众生的。
李俊玲的散文以细腻、深刻而见长,体现了一位女性作家对于人生世事的温馨的情怀。在她的散文中,边地生活的诸多物象携带着某种陌生气息进入读者的视野,既生动、新鲜,又充满阅读的吸引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适当的距离可以创造更好的阅读效果。散文中纷繁的物象,还体现了作家与大地的亲密关系。作为边地小城的施甸具有丰富广袤的自然特色,它已经与作家的生命形成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也是一名写作者可贵的地理和精神意义上的家园。通过诸多边地风情的生动描绘,李俊玲的散文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原乡,呈现出独特的文学
风貌。
我写故我在,这是李俊玲散文所追求的目标。如她在散文中所言:当我的脚再次踩到乡间松软的泥土时,仿若自己也是一株稻米,把生命中每个特别的瞬间都一一呈现给了这个纷繁的人间。同时,她的散文也丰富了布朗族当代作家文学,为文坛奉献了一束美丽的花朵。祝愿她在散文的道路上一路畅行,佳作连连。
是为序。
(作者为云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云南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