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晨报副刊》的创刊及其发展流变, 对《晨报副刊》创办十年刊登的新文学作品进行实证研究, 介绍了《晨报副刊》历任主编新文学传播业绩等内容。现代社会, 文学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与助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是学术界较少从《晨报副刊》视域关注报刊媒介对新文学的传播意义。未能见到运用大数据对《晨报副刊》进行传播效能量化分析与实证研究成果, 而这恰是颇有学术价值的创新点。书稿文字精良、资料详实、结构清晰。
绪论
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概述及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
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章《晨报副刊》的创刊及其发展流变
节《晨报副刊》:彰显新文化副刊媒介
一、《晨报副刊》始末
二、传媒视域解读《晨报副刊》
节《晨报副刊》传媒定位:鼎力传播新文学·
一、灵活多变的新文学传播策略
二、《晨报副刊》与新文学共融发展
章《晨报副刊》新文学传播实证研究
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一、《晨报副刊》作品编码表
二、《晨报副刊》前六任主编业绩数据统计分析
三、《晨报副刊》作家发文量对比主编时期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
四、《晨报副刊》戏剧类文章发文量与自然科学研究类文章发文量多元线回归分析
节《晨报副刊》发文量实证研究
一、《晨报副刊》作品编码统计及数据可视化分析…………69
二、《晨报副刊》发文类别及结构矩阵分析
第三节《晨报副刊》作家作品样本抽取与数据分析
一、鲁迅作品与《晨报副刊》实证研究
二、《晨报副刊》作家作品样本抽取与量化分析……………78
三、中国知网作家研究量对比《晨报副刊》作家发文量……81
第三章《晨报副刊》历任主编新文学传播策略与业绩
节和孙伏园的新文学传播策略与业绩
一、:《晨报副刊》首任主编
二、孙伏园:以新文学的勃兴为己任
节 徐志摩和其他主编的编辑思路与编辑实践·
一、徐志摩:《晨报副刊》另类主编
二、其他几任主编
第四章《晨报副刊》与新文学传播
节《晨报副刊》与周氏兄弟
一、鲁迅:文学家兼传媒人
二、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的耕耘者
节《晨报副刊》:新文学社团的传媒场域
一、文学研究会人气聚合的平台
二、助推创造社扩大新文学影响力
三、新月社同仁的挚爱
第五章《晨报副刊》与现代文学文体
节《晨报副刊》与新闻文学文体
一、新闻文体小说历史回眸
二、助推报告文学的创生
节《晨报副刊》与新文学文体的建构
一、杂文、小品文的缘起
二、话剧文体的建构
余论
参考文献
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概述及研究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绩之一是古典文学被现代文学所取代,现代文学正式诞生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①。新文学的诞生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有人为助推,更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以下简称大众传媒)的传播,缺一不可。
清朝社会中叶起,封建社会看似坚固的大厦从外墙到内里开始层层脱落,脱落的速度并不会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放缓。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各种矛盾尖锐。清朝实行的是对内残酷压榨广大百姓、对外闭关锁国的统治政策,西方侵略者于1840年轻而易举地打开了清朝大门,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质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一情形下,国运要想更新,国人要想自救,唯有思想启蒙不可。思想启蒙不可与文化启蒙脱钩则是早期有志于改变中国现状的知识分子的共识。思想启蒙与文化启蒙必须有可供各类启蒙内容传播的媒介载体更是有志于改变中国现状的知识分子的共识。于是,“西学中用”产物之一——现代报刊纷沓来,承担着传播现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媒介平台作用,成为社会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思想启蒙者和社会改革家的思想启蒙主张与新文化理念借助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力传于国人,数万万积贫积弱的国人开始了一个艰难的、但却是不可逆转的觉醒过程。
个过程,报纸为了维持自身展,而在主要版面大量刊登商业广告(像《晨钟报》每期少一半版面被安排刊登广告,其他报纸版面设置也大致相仿),使得亟须传播给广大百姓的民主自由思想直白式启蒙和文学作品导读式启蒙效果被严重弱化,原本想要依靠的主流媒体之首——报纸承接思想启蒙与文化启蒙重任的愿望于无奈中显得力不从心。
但是,对于1纪末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西方思想熏陶,是对于新闻理论已有深刻认识的知识分子来讲,他们坚定地认为,报纸作为社会属的新闻传播媒介,每日每时都向人们提供各类信息,使得社会大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沟通以及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报纸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各类事件的及时报道,提供各种思想观点,倡导大众文化,按照目的引导社会舆论能是其他手段不具备的。基于此认知理念,梁启超、康有为、傅斯年等遵行“与其入,不如组,与其组,不如办报”的思想道出了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要捍卫独立的批评立场的主张。当这批具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现报纸因商业广告氛围过于浓厚而无法独自承担思想启蒙与文化启蒙的重任时,会自觉地将目光投向其他传播媒介。于是,以各类文学作品为主要刊登版面的报纸副刊成为他们的媒介,报纸副刊迅即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新气候。据统计,仅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旧中国各种报纸、副刊和杂志有5000余种①。从全国各地大量创办的各类报纸副刊所刊登的新文学文章既可看到媒介新气象,又可把握现代文学发展脉络以及各类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的消长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