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文物大医生”中的一本。本书介绍修复世家贾氏家族承接北京青铜器修复一派, 自贾玉波至贾文超、贾文熙、贾文忠诸人, 再至贾树、郭玢、贾汀等下一代, 历经三代而传承不绝、且屡有建树的精彩历程, 同时, 也将其所修复的代表性珍贵文物的文化内涵和所采取的修复技艺融入其中, 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本书着力展现大时代中一个家族的发展传奇、一门传统手艺的发展历程和我们国家文物修复工作的演进历程, 这既是一个文物修复世家状况的实录, 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也是中国广大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缩影, 他们兢兢业业, 不断继承传统修复技艺并将之发扬光大; 同时, 他们也不断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修复技术和修复理念, 推动修复技艺不断向前发展。
主编寄语
前言
01琉璃厂来了个“歪嘴于”
02“古铜张”传奇
03严师德山04 贾玉波学艺记
05 后母戊鼎与贾家的缘分
06以假乱真的秦陵铜车马
07岁月中的青铜光影
08桃李满园
09家的故事
10贾文超的青铜恋
11 贾文超文物修复二三事
12贾文熙的青铜梦
13青铜相伴贾文忠
14 让文物修复高等学府
15国宝修复记
16“当专家的要走在时代的前头”
17文珊、的青铜缘
18赶上了好时代的贾氏第三代
参考资料
后记
在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由于得到提倡,青铜器的收藏与研究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一些富有且身居高位的学者,更是多方搜罗出土的青铜器,编录的青铜器著录竟多达百余种,而在造型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论述,其深度与广度也远超宋代。这种青铜器研究之风一直延续到晚清。随着青铜器收藏与研究热的兴起,一个崭新的行当——青铜修复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在皇宫内部,不但设置了内务府造办处,征招能工巧匠入宫,专门负责所用器物的制作,同时还召集了能工巧匠对已经破损的器行修复。里对青铜器的修复,目的有二:一是收藏,二是供皇帝把玩。因此它不同于民间的作伪。作伪是为出售而将破损的青铜行任意的改造和拼凑,而的修复则是要求在原器物的基础上,按照原器物的基本风格,通过打坯、铸件、錾刻、焊接、做锈等方法把已经损坏的青铜器修复如初。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洞开,侵略者不仅肆无忌惮地烧毁众多古迹,而且大肆洗劫了中国文物。文物的外流,不仅活跃了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地的文物市场,同时也刺激了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古玩商、投机分子纷纷来中国“”。他们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而且,随着清的垮台,原本依附于清廷、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皇亲国戚、近臣太监们,因失去可观的俸禄,只能将自己平素聚敛来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拿到古董市场换些米面。而清朝的后一批朝廷命官,从政治舞台退出之后,也只能躲到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地的租界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也只能靠变卖文物度日。有卖家有买家。这样,以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为代表的北京文物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清光绪年间,琉璃厂文化街来了一位嘴巴有些歪的老爷子。因为嘴巴歪,又姓于,所以这条街上的人们都叫他“歪嘴于”。“歪嘴于”,河北衡水人。他与众多干古玩的衡水人不同,他不倒卖文物,而是修复文物。有人说,他是同乡带来的;也有人说,他是宫里出来的太监。他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没人能说得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手艺是跟宫里的太监学的。清代内务府造办处设有古铜局,专门负责给皇上、爷翻砂铸造各种铜器,艺人手艺十分了得。但这里只做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