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丛书:两宋民族战争本事小说戏曲故事演变
定 价:37.8 元
- 作者:张春晓 著
- 出版时间:2013/4/1
- ISBN:9787566803962
- 出 版 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07.41
- 页码:24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丛书:两宋民族战争本事小说戏曲故事演变》梳理了中国剑侠小说的发展历程,对剑侠小说的概念、剑与剑术文化、剑侠形象、情节模式与时空设置,以及自唐代至当代中国剑侠小说的演变历程一一作了回顾和阐述,史料翔实,立论公允,为作者多年来研究武侠小说的又一力作。
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是具有历史积淀的优势学科,前辈学者汤擎民、陈芦荻、郑孟彤、艾治平、李文初、洪柏昭、王景霓等教授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学科于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由邓乔彬教授领衔的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暨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本学科梯队结构合理,成员主要是30-50多岁的中青年博士,年富力强,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本学科科研成果突出,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15项,其中邓乔彬教授、程国赋教授主持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获评为优秀等级;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学科成员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重视文献学、文艺学与古代文学相结合,有意识地在文化学的视野中探讨古代文学,目前已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诗词学研究、儒释道与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科特色,形成团队优势,体现学校“搭大平台,组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的发展思路,2008年,学校成立“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由程国赋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王进驹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目前,中心已形成三个较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即中国古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
张春晓,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曾任教于西藏大学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哈佛大学东亚系}方问学者,目前执教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著有《东瀛悲歌》,编有《沈祖棻全集》、《大家国学·程千帆卷》。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从历史到传奇:两宋民族战争本事小说戏曲故事演变的基本面貌
第一节 杨家将故事的演变
第二节 狄青故事的演变
第三节 岳飞故事的演变
第二章 两宋民族战争本事小说戏曲故事演变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 从民族斗争到忠奸斗争
第二节 从人力到神力
第三节 从男性群像到女性群像
第三章 故事演变中的民族认同意识对异族领袖形象的重塑
第一节 萧太后
第二节 金兀术
第四章 故事演变中的民族认同意识对家庭人物关系的转变
第一节 四郎探母故事的官方重塑和民间接受
第二节 狄青故事联姻元素的类型化和嬗变
第五章 英雄之死:故事演变中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情节主题的改造
第一节 杨令公之死
第二节 狄青之死
第三节 岳飞之死
第六章 故事演变中民族认同意识的特点及其原因
第一节 政治性要求
第二节 社会文化性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故事文本中的女将虽日益增多,但其姿态较前代女将的爽朗粗犷已有明显不同,重美貌,写多情,男女人物关系之间更多的是才子佳人的情爱口吻,故事中不过是将他们的身份转而为武将,改换一种恋爱场所罢了。
其次是婚姻性质的变异。异族联姻是杨家将故事中异军突起的情节。杨家将故事的早期,即元明杂剧中只是交代四郎下落不明,直到明代小说中四郎方与辽国琼娥公主联姻,且将西夏黄琼公主、百花公主相继配予杨六郎和杨文广。联姻,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加速民族融合。在满足娱乐消费之余,这种民间创作可以理解为:明代在结束了蒙元统治后,对于类同汉蒙关系的宋辽关系的民族认同,不再是从前自卑抵触的情绪,不再是真正意义上彼此仇视的异族概念,而是以一种主动并占据上风的姿态,认可通过姻亲可以成为一家。男人与女人的婚姻关系,本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占有与征服。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和亲,多是将汉唐公主许配给难以征服的异邦,以为睦邻。此际独反其道而行,以杨家将与异族公主的频频联姻标明了明代大汉族主义的自信与优越感。
然而在杨家将小说的后半部及岳飞故事的清代小说创作中,虽然更多地运用了阵前招亲的模式,但婚姻中的女性如窦锦姑、杜月英、鲍飞云等三女身份已经从异族敌对力量转为汉族土匪路霸,则其男女结亲的意义业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文学中用异族婚姻形式来削弱民族矛盾的直接性,是出于对民族矛盾尚且心存忧患的转换意识,而当婚姻的形式渐趋变成才子佳人式的多情男女,则意味着这些故事中以异族婚姻意图弱化的民族矛盾至此已不再为人关注。在这些小说的后半部,充斥了民间的娱乐精神,继文学用异族婚姻形式将国事转为家事之后,再次将婚姻转化成男欢女爱的表达,从而彻底地以民族认同意识消解了民族矛盾的文学留痕。
清代统治者对汉族男子强行实施剃发令,唯女子汉装服饰不变,某种程度上女性更能完整地代表非奴性的汉族精神,此时与十二寡妇征西相关的戏剧名目突然增多,或是将民族精神更多地借助杨门女将故事在象征层面上进行演绎。女性形象集体出现于明清,特别是两宋民族战争本事小说后段。女性往往以胜过男子能力的形象出现,但在共同的故事模式中,女性形象本身的特性及其所带来的本质特征都已经发生了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