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新博物馆学”理论对博物馆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新博物学的核心观点来看,博物馆从来都不是中立的,来自观众和社区的声音向博物馆权威发起挑战,打破了博物馆内部“策展”与“教育”的固化层级。“策展”与“教育”不再被视为一种服务,而是成为博物馆作为文化生产者的自主实践,博物馆开始成为基于参与的知识交流平台和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在此背景下,苏黎世艺术大学美术教育硕士专业举办了“当代策展与博物馆教育”国际研讨会,讨论当策展和教育被理解为一个整体概念时,博物馆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本书收录了研讨会中的部分文章,案例涉及瑞士、德国、荷兰、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英国、加拿大、南非、智利、厄瓜多尔等国家的艺术、建筑、设计、民族志、历史等各类博物馆,期望“策展与博物馆教育”能成为一种启发式的命题,为相关学科的内部讨论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提供支持。
宋 娴,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过中国博物馆协会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承担过二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著有《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国内外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案例与评析》等,主编“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并获得第二届全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奖(唯一获奖译著类丛书)。曾获得上海科普教育创新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受到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美国盖蒂领导力(GLI)基金支持,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开发计划”。
余智雯,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上海博物馆,先后参与数项省级课题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藏品管理等。
王思怡,考古学博士,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委会委员。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卡门·莫尔施(Carmen Morsch),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教授兼院长,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霸权主义批评实践的历史和现状。
安盖利·萨赫斯(Angeli Sachs),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艺术教育硕士课程和策展研究专业主任、教授,瑞士苏黎世设计博物馆策展人。
托马斯·西贝尔(Thomas Sieber),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教授,在艺术与艺术教育本科/硕士专业、策展研究专业课程中教授博物馆、展览和教育的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