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自从提出以来,在解释人类生命的生物特性上都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人类的许多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都可以被解释为适应性特征,它们使人类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能够好地适应环境。许多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进而把进化论的理解也推进到道德领域,发展出进化论伦理学的研究。本书正是在这种伦理学与进化论联姻的视角下,聚焦于人类道德独特也是根本的一种能力道德判断的能力,批判性地考察诉诸进化论,并结合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建立起来的对道德判断的情感主义解释模型,即社会直觉主义模型和双重进程模型。基于这些解释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准确地理解情感之于道德判断的重要性,本书进一步探讨了情感的本质,以及情感主义解释与道德先天论之间的张力,并通过引入情感规则论模型和情感构成论模型发掘不诉诸进化论建立情感主义解释的可能性。演化虽然赋予了我们一些基本的情感倾向,也在我们的某些道德思考、情感和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认为人类的情感就是演化的产物,是有失偏颇的,强调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也并不必然预设道德先天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借助于心理学、神经科学、文化人类学上的多种研究证据,尝试对情感机制做出更为厚实的理解,并对情感与理性在产生道德判断的过程中的迭代互动做出更具整全性的解释,也为基于这种解释发展出一些元伦理学上的观点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何怀宏、徐向东联袂推荐
人类道德意识的演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或许人与动物连接的情感有可能是一个解释的通道。进化论可以提供诸多启发,但肯定也不是后解答。本书借助这一视角,结合当代道德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发展,缜密分析,持论公允,同时也是颇具创意地探讨了相关问题。(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道德对我们所具有的规范权威,历来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自柏拉图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道德哲学家都探究过这个问题。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哲学家尝试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说明道德规范性的本质和来源,但摩尔提出的所谓自然主义谬误被认为有效地阻止了这条进路,从而产生了现在所说的规范性难题。然而,近30年来,不少学者相信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为说明人类道德情感的来源提供了新的前景,在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就崭露头角的道德情感主义逐渐得到复兴,并在当代元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占据了一个显著地位。本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一部论著。作者对道德判断的情感主义模型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审视,并通过详细分析情感的本质,对于情感和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提出了有益的论述,从而为道德心理学和元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新见识。读者不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对该领域的核心进展的准确论述,而且也能看到作者的批判性见识,值得推荐。(徐向东,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者蔡蓁,女,2008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毕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论与伦理、道德心理学、美德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等,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复旦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哲学评论》、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言
- 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联姻
1.1 进化论伦理学的兴起
1.2 新兴的进化论伦理学遭受的批评
1.3 进化论伦理学的当代复兴
1.4 进化论伦理学的不同维度
- 对人类道德的适应论解释
2.1 演化、自然选择与适应性
2.2 亲缘选择和基因眼的观点
2.3 互惠利他主义
2.4 间接互惠利他主义
- 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
3.1 道德判断的基本特征
3.2 解释道德判断的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之争
3.3 道德心理学中的理性主义模型
-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型
4.1 社会直觉主义模型下的道德推理
4.2 社会直觉主义模型中直觉进程的演化基础
4.3 社会直觉主义模型受到的批评及其回应
5.道德判断的双重进程模型
5.1 电车难题的规范伦理学意义
5.2 基于电车难题的双重进程理论
5.3 双重进程理论面临的问题
- 情感的本质
6.1 情感现象的复杂性
6.2 理解情感的判断论模型
6.3 理解情感的感受论模型
6.4 对情感的演化解释
- 道德判断的情感主义解释
7.1 情感主义的解释性层面
7.2 情感主义的形而上学、知识论层面
7.3 情感主义与道德先天论的张力
- 道德能力先天论
8.1 区分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能力
8.2 理解义务性规则的能力
8.3 道德能力非先天论解释
- 黑猩猩的原始道德
9.1 灵长类动物的利他行为
9.2 灵长类动物的利他心理
9.3 连续性论证中的问题 1
-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