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力图从历史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和明代学术风尚,对胡应麟的小说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全面观照胡应麟小说思想。通过与前代、同时及后世小说理论的对比观照,可以给胡应麟小说思想以公允的历史定位;将胡应麟小说理论思想纳入中国小说理论史的视域,丰富了中国小说理论史的内容,完善了中国小说理论史的体系。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通过对胡应麟小说理论的全面探讨,追问学术界对于胡应麟小说理论不够重视的原因,可以看出,在当代古代小说理论研究中,“先入之见”的现代小说观念带来了小说理论史的部分“失真”,中国小说理论史有重新思考和架构的必要。明代学者胡应麟,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由陈卫星所著,力图从历史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和明代学术风尚,对胡应麟的小说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全面观照胡应麟小说思想。通过与前代、同时及后世小说理论的对比观照,可以给胡应麟小说思想以公允的历史定位;将胡应麟小说理论思想纳入中国小说理论史的视域,丰富了中国小说理论史的内容,完善了中国小说理论史的体系。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通过对胡应麟小说理论的全面探讨,追问学术界对于胡应麟小说理论不够重视的原因,可以看出,在当代古代小说理论研究中,“先入之见”的现代小说观念带来了小说理论史的部分“失真”,中国小说理论史有重新思考和架构的必要。
陈卫星 男,1975年6月生,湖北黄冈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为四川大学历史学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四种。承担多个科研课题,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一项、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岳麓书社古籍整理项目一项,承担了国家大型出版项目《中华大藏经续编》多部经卷的点校工作。学术成果曾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参研的教学成果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序
绪论
一 小说观念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
二 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现状
三 思路、方法及概念
第一章 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
第一节 胡应麟生平及著述
一 生平及志趣
二 藏书与读书
三 著述考
第二节 胡应麟的学术成就
一 文献学研究
二 史学研究
三 文学研究
第三节 胡应麟的学术态度与学术特色
一 胡应麟的学术态度
二 胡应麟的学术特色
第二章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与小说创作
第一节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视角与范围
一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视角
二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范围
第二节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方法
一 目录学方法
二 考证与辨伪法
第三节 胡应麟的白话小说研究
一 胡应麟对白话小说的褒与贬
二 胡应麟褒贬白话小说之原因与实质
三 胡应麟的白话小说考证
第四节 胡应麟的小说整理及小说创作
一 编纂小说类书和辑补小说
二小说创作
第三章 胡应麟的小说观念
第一节 胡应麟的“子部小说”观
一 “子部小说”观的源头及影响
二 刘知几等史家的“史部小说”观
三 胡应麟对传统小说观念的继承与超越
第二节 胡应麟的小说虚实观
一 胡应麟对小说虚构的重新认识
二 胡应麟的小说虚构原则
三 胡应麟小说虚实观的影响
第三节 胡应麟的小说功用论
一 补史、多识、教化、审美
二“不朽于来世”
三 “武夫之刃、谗人之舌”
第四章 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
第一节 胡应麟以前的小说分类
一 小说的“类”与“家”
二 “偏记小说”,“其流有十”
三 《太平广记》等类书的小说分类
第二节 胡应麟的小说分类
一 学术源流的探讨与小说分类
二 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方法
第三节 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的启示
一 胡应麟与纪昀(《四库全书》)的小说分类比较
二 刘知几、胡应麟、纪昀、鲁迅的小说分类对比
三 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的影响及启示
第五章 胡应麟小说史研究
第一节 胡应麟的史学思想
一 胡应麟的历史意识
二 胡应麟的史家修养论
第二节 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
一 胡应麟对小说发展史的描述
二 胡应麟小说史观及其构建的小说史
第三节 胡应麟小说史研究的影响和价值
一 胡应麟小说史研究成果的传承
二 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与《中国小说史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胡应麟年谱》补正
附录二 胡应麟所论小说之提要
附录三 胡应麟研究论著目录索引
后记
第一节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视角与范围
一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视角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历史久远,研究形式也多种多样。纵观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历史,有编纂小说目录者,有对小说进行注释者,有辨别伪书者,有汇集辑佚者,有撰写序跋者,有小说评点者等。
编纂小说目录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中列有小说家,著录“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班固感到“六学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纷乱,诸子相腾。秦人是灭,汉修其缺”,故作《艺文志》。①因此,《汉书-艺文志》的小说研究是从编辑图书目录的角度来进行的,故其小说研究主要只涉及小说的目录编纂。此后,《隋书·艺文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宋书·艺文志》、《明史·艺文志》乃至《清史稿·艺文志》等史志目录无不从其例,均在子部列小说家,著录小说著作。此外,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私家书目,以及《四库全书总目》等大型官修书目也都在小说著录上进行过探索和实践。编纂小说目录,所采取的显然是目录学的视角,其重点考虑的是选目、排序、编写等问题。
古人为书作注的主要是经学著作,但也有人为一些小说作注。最有代表性的当是郭璞注《山海经》,后又有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清代,还出现了《聊斋志异》、《蟫史》等小说的注书。孔颖达《毛诗正义》云:“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著也。”①顾炎武《日知录·十三经注疏》说:“其先儒释经之书,或日传,或日笺,或日解,或曰学,今通谓之注。”②小说的注同经书一样,是将书中的晦涩字词、名物形态、相关史实、事件背景、作者旨意等内容作解释、补充、说明或证实,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旨。为小说作注作为小说研究的形式之一,是从解释和补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中国人造伪的本事特别大,而且发现特别早,无论哪门学问都有许多伪书。”③“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大半。”④小说因其在古代典籍中的特殊位置,伪书更盛。《汉志》小说家所著录小说的多条注语如“其语浅薄,似依托也”,“迂诞依托”等,就有辨伪的意思。后代诸多学者如郑樵、洪迈、高似孙、晁公武、陈振孙等辨伪古书都涉及了古代小说。小说辨伪要从书籍版本、纸张、装帧以及语言特点、写作风格、写作内容等方面来仔细甄别,以明确小说是否为后人所伪造为目的。
辑佚与汇集也是小说研究的一种形式。辑佚是将已经散佚的小说,通过其他书的引用、选载所保存的材料,重新搜集,整理成册;汇集则是汇刊他人所作小说,包括摘编、选集、总集、丛书等。通过辑佚和汇集,前代小说可以以更为完好的面貌传于后世。汇集和辑佚是小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小说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序跋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各种小说序跋资料多而庞杂,其中所蕴涵的小说思想也相当丰富。序跋大多是针对单篇小说作品而作,虽也有“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但多是作序者介绍作者、对作品的评价与分析等。序跋是从解读具体某个文本的角度而作,故而视野大多限于单篇作品和单个作者,内容比较单一。
自明万历以来,小说评点盛行。①小说评点大量出现,很快便成为小说研究的主流形式。小说评点借鉴了诗文评点的方式,综合运用了圈、点、夹批、旁批、文前总评等形式,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研究样式。其中,李贽、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闲斋老人等的小说评点流传十分广泛,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小说评点多为有感而发,有的放矢,优秀的评点往往能直接点出作者的匠心和作品的奥妙所在,画龙点睛地引导读者去领悟和欣赏。显然,小说评点也是从解读文本角度来进行小说研究的,但与序跋不同的是,评点既关注整部作品,有总体上的评论和概括,同时还关注具体的段落、章法、句子乃至语词的运用,既有综合的一面,也有细致的一面。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视角与上述均有所不同,所以在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上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