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1辑)》主要内容为2009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名家新作,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匡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凌宇、张中良、刘勇,《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胡明,以及国内多所大学著名专家学者的论文。近年来,区域文学研究日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该论文集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进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并对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前言
笔谈一束
中国文学地理中的巴蜀因素
时空意识与学术自信——在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区域与区域文化
关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
区域文学研究空间广阔
关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一点想法
区域化:一个有机的文学概念
当代中国区域文学的体制化特点及研究困境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限度
对于当代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疑虑
区域文学研究现状之反思
理论与实践
当代区域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以重庆文学为例
本土化视野中的文学史思考与书写
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亟待整合的三个板块——从具有三重身份的小说家王度庐谈起
论当代新诗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微妙关系
从区域文学与文化角度来看解放区文学的复杂性
区域文化精神与现当代文学
京派作家的文化观念与文化资源
地域文化精神与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论“浙江潮”对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引领意义
长安文化与当代秦地作家
通俗的变异: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学
黄土地文学图志的审美书写——秦地文学的地缘风貌
逍遥于“出儒”与“入儒”之间——孔孚山水诗与儒家文化
台湾民间文学的地域文化个性
论20世纪90年代台湾小说中“酷儿书写”的现代性
巴渝文学暨抗战文史
区域文化视角下的重庆文学
文学的区域特色如何成为可能?——以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为例
抗战文学研究中“重庆形象”扭曲化之纠正
抗战时期之区域文学论
现代中国“西方”的文化与文学——以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为例证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20世纪初期重庆文学
论民国时期重庆地方报刊在大众传播实践中的特殊意义
吴越、秦晋、巴蜀:一个文学三角形构架的现象思考
重构现代巴蜀文学史的思考
内迁潮流与重庆抗战诗歌的发展
陪都语境下的重庆故事——论张恨水的重庆题材小说
区域视野与文化现象
首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人文北京”建设
民初北京旗人的社会流动与满汉文化交融
被“区域”捆绑的自娱自乐的艺术——中国纪录片区域性现状初探
中国新文学中节日体验的地域特征
信息传递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后记
稿约
另外,在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本土文化的普适性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上午的发言中,有的学者提出了地域文化这个概念,以示同区域文化这一概念相区别,一些学者还对这两个概念分别进行了厘定与辨析。在我看来,这两个概念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当初我们编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时,还没有这种区分。现在,区域文化这一概念似乎成了问题,是因为“区域”被狭隘地理解为行政区划,似乎成了一个地缘政治学的概念。这个意义上的区域文化与文化学意义上的区域文化就不完全是一回事。现在各省都在抓文化强省,究其实,并非将文化建设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位置,而是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归根到底是政治唱戏,文化只是一种实现特定经济与政治目标的工具。对文化本身而言,要发展的也只是文化产业而已。应该说,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文化发展本身就应该是目的,而非手段或工具。它不仅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应包含着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且,只有后者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真正的“软实力”所在,而非仅仅是美国式的“好莱坞”,迪斯尼一类的文化存在。刚才张中良说,既然都在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们何不借助其资源办自己的事呢?这话也对。但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忘了文化研究、文化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拿沈从文研究来说,它对凤凰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崛起与旅游产业的腾飞,无疑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不是我们对沈从文进行研究的目的,也不是我们进行湘西文化与沈从文关系研究自身的目的。如此,我们的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就不能囿于特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内,而是要从一种文化自身的地域客观存在出发。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还要注意在发掘区域文化特殊性的同时,注意它与本土文化的普适性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我这里所说的本土文化,是指在中国本土范围内具普适性的,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释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看,区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呈现出多重关系。有些区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是一种种属关系。比如说三秦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等等,相对于本土文化,它们是异质文化吗?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