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米的小说充分展现了她的艺术天赋,是用经验与超验联手织就的时间晶体,是对叙事与电影两种诗学的整合与提炼,充满了自由飞翔的快乐。
潘凯雄(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兼《当代》主编
流行的潮语是元宇宙,王米的小说也有那么一种虚拟现实的魔力。作为两代人,我们穿越文字的佻挞和故事的超现实,首先肯定的是作者作为年轻导演的才气,别材别趣的小说视角,将是小说和未来电影的新场域。
于青(作家,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王米的故事集,每一个独立的篇章,都是一次路途上布满艰难的青春旅程。那些人物,虽然有不同的成长来历,但他们自己和身边人的交集而生的奇遇,我们并不感到陌生。青春的迷惘和冒险,成为轮廓清晰的主题。这些故事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公们身上那种不安的倔强,和那种迟疑的勇气。
梅峰(著名导演,戛纳国际电影节编剧)
只有少数人能进入成年(代序)
人到了三十岁,生命才刚刚开始。
能够摆脱过去的影响,忘记父母、老师、朋友的熟悉的话语,那些象形文字终于在脑子里拆解成沙子随风而散,相信发生过的一切的意义不大不小,刚好是它本身。能够用双脚直立走路,而且能感到这一点。能够知道说话的行为只在于话语本身,能知道书写的行为直接通往心灵,而打字只是记录思维的痕迹。
人一岁学会走路,大概三岁就感到了疲乏和无聊,我四岁时学习了一点国画的皮毛,五岁的时候痴迷于钢琴,五岁半开始学琴。画画和弹琴的感觉,主宰了我之后的人生。一个是表现,一个是表达。童年到少年时代痴迷于金庸的武侠,现在回头看,觉得中国人的人生,真的逃脱不了那十四部作品。
现代社会把人变成物,物不能主宰自己,所以很多人崇拜神。
人通过与别人的交往,发现他者是自我的一个仿像。善就是人的样子能显示其自身,恶就是人的样子不能显示其自身。
后来终于学会了思考,是在摔了无数个跟头之后。因为人的天性很难克服,人按照惯性和直觉生活,学不会拐弯抹角,因为一个意思不能正确传达,就带来更多的误解。人无法自证,是的悲剧。
人不能拥有理性,只有神能拥有理性。人拥有的只是工具性。那是一种异化。所以人不能成为自己的工具。
父母其实在任何方面都帮不了孩子,因为他们如出一辙。好的家庭关系就是互相尊重。在这方面,养父母家长大的孩子总是更幸福的,因为他从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帮到你。中国人总是看重血亲,那是因为中国人不懂如何与人建立关系。
一段关系约束两个没有关系的人,婚姻这样的事情是一种精神契约。朋友也是。人终究会变成自己讨厌的那个人,喜欢和厌恶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坏人有自己的感觉,好人没有自己的感觉。看起来有感觉的人有物性,所以更加人性化,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感知方式。有自己感知方式的人看起来却没有自己的感觉,因为这是他们的神性。把事情感知清楚就能思考清楚,就能产生正确的理念,这理念刚好也就符合事实本身。实证主义是不正确的,因为事实之间互相转化,根本不能证明自身。道德是道德勒索的工具。
列下余生想要做的十件事,然后选择一件开始。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找一种解决的方法,然后把方法记下来,作为记忆的依据。黔驴技穷的时候和朋友交换一下彼此的方法,然后取长补短。但不是角色扮演,不要妄图进入别人的人生。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人生体验,筋疲力尽,然后才能临渊而立。
王米,1988年11月生,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编剧。2007年,以全国专业的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影视传播专业。编剧导演的作品多次获电影节奖项。
曾获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奖,发表小说诗歌评论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