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周易文化及其英译、中医药文化及其英译、道教文化及其英译、佛教文化及其英译、儒学文化及其英译、中国古代礼俗及其英译、中国绘画书法艺术及其英译、中国古代教育及其英译八个部分。选题广泛,并配有详细的注释,有利于培养学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国外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价值。
翻译的历史源远流长。《圣经》上说,人类最初没有语言隔闽。于是,人类群策群力建造了一座城。为了和上帝齐名,他们又决定在城里合力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此事激怒了上帝,于是上帝离散了人类的亲属,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使“通天塔”最终也未能建成。从此,人类便分处而居,天各一方,久而久之便有了语言交流的障碍。但自此,人类便开始向上帝发出挑战,他们依托翻译来进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就是传说中翻译的由来。翻译活动及人们对翻译理论的思考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从西元前3世纪西方的七十二子将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到公元200年左右中国将《佛经》翻译成中文,两千多年来,人们就是凭借翻译使得整个世界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西塞罗的“意义对意义的翻译”到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无数个世纪以来,从事翻译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翻译进行着深入的思考。正是这种对翻译“充满着智慧”、“闪耀着灵感”的思考,让人类渐渐对翻译这种“宇宙进化史上到目前为止所出现的最为复杂的活动”。
卢红梅,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学与翻译研究、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主编参编著作18部,代表性著作有《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第二部)(独立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英语口译实务二级》(独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第一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独立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大学英汉汉英翻译教程》(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东方之珠——中国香港》(第一编译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等,在《现代外语》、《外语教学》等核心刊物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发表译作2篇。本书为“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广东省系列项目“全球化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子项目“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项目编号:GDuFS211—1—034)之最终成果。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文化”界说
第二节 文化结构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 周易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周易基础知识
第二节 周易相关知识
第三节 周易入门
第四节 周易文化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阐释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诊治特色
第三节 中药学与方剂学
第四节 古代养生学
第五节 中医药文化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阐释
附录一:以存活率定俸禄
附录二:太医院与太医
第四章 道教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道教的发展与衰微
第三节 道教的基本信仰
第四节 道教的主要宗派
第五节 道教诸神
第六节 道教与中国文化
第七节 道教文化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阐释
附录一:与道教有关的文化词语
附录二:道教名山
第五章 佛教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佛教的起源
第二节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主要宗派
第三节 佛教诸神
第四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及汉字的影响
第五节 佛教文化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阐释
附录一:与佛教有关的文化词语
附录二:观音菩萨
附录三: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片断
附录四:《心经》
第六章 儒学文化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儒学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和宋明理学
第二节 儒学文化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儒学文化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阐释
第七章 中国古代礼俗与汉英翻译(一)
第一节 育子礼俗
第二节 社交礼俗
第三节 礼俗文化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阐释(一)
附录一:旗礼跪安、打千、达儿礼
附录二:旗礼请安、长跪请安
第八章 中国古代礼俗与汉英翻译(二)
第一节 祭祀礼俗
第二节 日常礼俗
第三节 礼俗文化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阐释(二)
附录一:祭先圣南京修礼,送孝子西蜀寻亲——《儒林外史》(中英对照)
附录二:《百寿图》
第九章 中国绘画书法艺术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中国绘画艺术
第二节 中国书法艺术
第三节 中国绘画书法艺术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阐释
附录:书法名词十二问
第十章 中国古代教育与汉英翻译
第一节 古代学校的产生
第二节 官学与私学
第三节 民间特色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第四节 古代的家庭教育与清代的学塾
第五节 科举制度
第六节 八股文
第七节 中国古代教育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阐释
附录一:The Examination System Referredtoin This Chapter
附录二:知贡举
参考文献
2.易经与易传。现在所保存的易是《周易》,是殷周之际出现的一部占卜的书。《周易》应分为两部分。传说中伏羲所书的八个卦符和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即对卦符的说明《称为卜辞、爻辞》,这些内容构成了《易经》。
《周易》所记的筮辞,许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反映了周族从周太王迁于岐山,中经文王迁丰京,武王迁镐克商、周公东征,到王宫东迁之前这一奴隶社会由极盛而衰落的变化史迹。《周易》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运用了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文学发展水平。《周易》又是“术”,因为《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
《易经》成于西周时期。《易经》分为上、下两经,上经三十卦,起自乾卦终至离卦;下经三十四卦,起自咸卦终至未济卦。上下两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计三百八十四爻。
《易经》同其他著作不同,在写法和编排体例上适应于占筮的特点。《易经》是以卦为单位,六十四卦里有卦符、爻题、卦辞、爻辞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