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
定 价:86 元
- 作者:虞万里 著
- 出版时间:2009/12/1
- ISBN:9787307074187
- 出 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877.54
- 页码:58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楚地出土戰國簡册即通常所說的“楚簡”,内容豐富,價值重大,涉及眾多學科,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這套書分地理、習俗、宗教、文字、語言、思想和《老子》、 《周易》、 《緇衣》等專題展開探討,體現了楚地出土戰國簡册文本復原和内涵探究的最新思考和認識,具有較高的學術意義。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是2003年年底立项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基本成果的一部分。
1925年,王国维先生敏锐地提出:“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也。”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先秦楚国故地,今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为这一论断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发现的这类简册,有30多批、10万字以上.其中如荆门包山简、江陵望山简、随州曾侯乙简、信阳长台阗简、新蔡葛陵简,有墓主生前卜筮方面的记录和阗于丧葬的记录;包山简的大部分和江陵砖瓦厂370号墓竹简是司法、行政文书;信阳长台阗简的一部分、荆门郭店简、江陵九店简、上海博物馆购藏竹书以及新近披露的清华大学购藏竹书,则是各种珍贵的思想文化和数术方面的典籍。对这些简册的整理和研究,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在中国古代出土文献遣门学问中,开辟出一个生机勃勃、前景宽阔的新领域。
概略地说,楚地出土简册的发现与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长沙五里牌406号墓出土楚简,遣是现代意义上最先发现的战国简册。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缁衣}研究引论
第一节 竹简形制概说
第二节 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书研究旨要
第二章 《缁衣》简本舆傅本、石经异同疏证(上)
第三章 《缁衣》筒本舆传本、石经异同疏证(中)
第四章 《缁衣》简本舆传本、石经异同疏证(下)
第五章 《缁衣》诗本事、诗旨舆《檀记?缁衣》之关系
第一节 《缁衣》诗旨各说
第二节 缁衣形制及其用途
附:缁衣配饰表
缁衣用途表
第三节 桓公、武公开国与郑地寻源
第四节 由郑国开国历史看《缁衣》诗旨
第五节 孔子眼中的《缁衣》诗旨与《礼记·缁衣》命名
第六章 《缁衣》简本与传本章次文字错简异同考征
第一节 简本与历代传本章节之异同
附:简本、传本、石经等分章及章次比较表
第二节 由章节内容分析简本与传本序次之差异
附:简本、传本之章次、内容表
第三节 传本多余三章之来源
第四节 传本二十五章形成之历史透析
第五节 传本所据祖本之简式推测
附:儒家文献践牍表
郭店简《缁衣》简制字数尺寸表
上博简《缁衣》简制字数尺寸表
传本所据之祖本简式演示图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缁衣》正文舆孔子之关系
第一节 “夫子曰”、“子言之”与“子日”之指称
第二节 “子曰”之文与文献中孔子言语互勘
附:《礼记章句》所定《缁衣》孔子原语表
《缁衣》连词表
《缁衣》文句征信表
第三节 引《诗》引《书》与正文之关系
第四节 结语
第八章 《缁衣》引《诗》引《书》
第一节 传本、简本《缁衣》引《诗》引《书》之次序
附:简本、传本征引《诗》《书》用词、次序比较表
第二节 《缁衣》引《诗》与四家《诗》之关系
第三节 《缁衣》引《书》与今古文《尚书》之关系
第九章 《缁衣》作者与成书年代
第一节 《缁衣》与《表记》《坊记》之关系
第二节 《缁衣》与《孝经》之关系
第三节 从《诗经》授受、运用历史看《缁衣》引《诗》
附:春秋战国文献引《风》《雅》《颂》比率表
第四节 《缁衣》作者与成书年代之推测
第十章 《缁衣》舆先秦君臣、君民关系索隐
第一节 好贤恶恶
第二节 刑辟繁省
第三节 礼德刑政
第四节 上行下效
第五节 导言禁行
第六节 私惠不留
第七节 行以成信
第十一章 传本《缁衣》第九、第十两章解析
第一节 先秦礼制中的爵、服、德一体与九、十两章章旨
第二节 从简本《缁衣》论《都人士》诗之缀合
附录 郭店简《缁衣》“人苟言之”之“人”旁点号解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传本、石经作“礼”,《盐铁论·授时》《羣书治要》卷七、《隋书。刑法志》《御览》卷六二二引同。“礼”不从“示”,上博简《孔子诗论》《性情论》《民之父母》《子羔》《容成氏》等均同,殆亦楚地习惯。
又郭店简同,传本、石经作“有”,<羣书治要》卷七、《御览》卷六二二、《御览》卷六二二引同。下同。
昱郭店简作“孽(棍)”,传本、石经作“格”,《羣书治要》卷七、《隋书·刑法志》引同。郭店“惟”字,虽可读为“劝”,然“劝心”、“勉心”皆不见于先秦古籍。欢心一词,《孝经·孝治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用之,虽可释为欢快。然审其后文“以事其先王”“以事其先君”,仍有“来”义“敬”义。格心一词,据《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定州竹简《论语》作“有佴且格”,是作“格”自有所本。格,《说文》释为“木长貌”,与义无涉。郑训“格”为“来”,此用“恪”字义,《费凤碑》作“有耻且恪”乃用本字。《隶释·山阳太守祝睦碑》:“导济以礼,三载之后,而民知让,有耻且恪。”洪适释:“与(鲁论)不同,殆亦借用。”碑作“恪”,恪,《尔雅·释诂》“敬也”。《汉书·货殖传》:“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用此语而作“敬”,知齐论、古论有作“恪”者。“格”重在德,“恪”重在“礼”,虽两字常相假借,颇难定其最初作某。上博简字形,异说颇多。上博释文作“昱”,引包山简字形而无释。李零以为“从口、从立,疑同‘耳’,而以音近读为耻”。教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使民产生耻心,似与文义不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