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字路玉,号石顽老人,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其于弱冠之年,弃儒从医,励志岐黄六十余载,治验颇丰,是一位才学兼备的大医家。张氏一生治学严谨,能够撷采众家,参以己意,验之于临床,多有创新和卓识。作为清代名医的张璐十分重视对痰饮水湿的辨证治疗,积累了大量的辨治经验,在病因、病机、分类、论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既继承了前人之说,又有自己的心得和发挥,值得后世深入学习研究。
痰饮水湿是因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导致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的系列病理产物。痰饮水湿所涉及病证,在临床上较为广泛,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均可见其身影,是对人体影响较大的一类致病因素。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水湿、水饮的记载,《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结,谓之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盛则濡泻”;《素问·脉要精微论》有云:“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等等。而“痰饮”一词最早由张仲景提出,并设有专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对此进行讨论。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多有阐发。
总的来说,痰饮水湿之间关系密切,其基本成因相同,但其具体形成机制、病证表现又各不相同。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饮根据其留着的部位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之别,水有“阴水”“阳水”之分,湿有“外湿”“内湿”之不同。湿可聚成水,水可停成饮,饮能凝成痰,四者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彼此之间又可相互兼夹出现。因痰饮水湿具有一定流动性,故有变动不居之特点,病变部位外至皮肤肌肉、经络官窍,内至五脏六腑,全身均可受累,其临床证候复杂多变,咳喘、呕逆、痞闷、眩悸、肿满、二便不利、疮疡疖肿等等不一而足,甚则可引起一些疑难重症的出现,临床就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且痰饮水湿之邪,其性多黏滞胶着,使得病情常易反复,缠绵难愈,难以彻底根除。故历代以来,医家都较为重视对痰饮水湿的辨治,对痰饮水湿病证规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现代社会,仍然普遍存在着影响人体津液代谢而产生痰饮水湿的因素,外有气候多雨、居处伤湿、冒雨涉水,内有体虚劳倦、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起居无常等等,这些内外因素都极易阻滞气机,伤及脏腑经络,进而引起津液代谢障碍,痰饮水湿丛生。因此,当代中医加强对痰饮水湿之邪的认识和研究,掌握相关痰饮水湿病证的基本辨治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和研究的回归,医务工作者对中医古籍的阅读和研学的兴趣也开始增长,这一现象不仅对于大家夯实中医理论功底,提高临床技能非常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中医文献的繁荣。然而张氏医书内容繁杂、篇幅甚著,关于痰饮水湿的内容散见于其多部著作的众多篇章,不利于读者的阅读和学习。为方便中医从业人员系统学习张璐的痰饮水湿辨治思想和经验,我们对张璐医学著作中涉及痰饮水湿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重新设立纲目,分门别类,详列篇章,以成此书,希望对中医同道们学习先贤经验,提高临床水平有所帮助。
书中对引用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加了引号,以示区别。书中所录方剂中有现已禁用的药物及有毒的药物,如虎骨、犀角、穿山甲、砒石等,为保持文献原貌和方剂的完整性,均予保留。但请读者在临床中以其他相似药物代替禁用品,并按现行法规和临床规范使用有毒药物,不要照搬书中用量。
尽管本书编者已竭尽所能,尽量精益求精,但因水平有限,可能仍有纰漏错谬,欢迎同道不吝指教,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在后续版本进行修订和完善。
胡方林,男,中**员,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方剂学教研室副主任。担任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各专业七年制、本、专科层次的《方剂学》、《历代名医医案选讲》两门课程的教学。
发表论文
1.中药内外合治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3
2.中药内外结合治疗甲亢疗效观察.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
3.内外合治甲亢(Graves病)的思路与方法.中医药导报,2008.2
4.内外合治甲亢的临床观察.中医药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痰饮
一、痰饮分类
一、痰饮成因与病机
三、痰饮证候
四、治法及方药
第二节 水湿
一、水湿成因与病机
一、水湿证候
三、治法及方药
第二章 常见病痰饮水湿论治
第一节 内科病证
一、咳嗽
一、喘(哮)
三、肺痿
四、不能语
五、眩晕
六、伤食
七、痞满结胸胸痹
八、水肿腹满臌胀
九、噎膈反胃呕逆
十、二便失调
十一、痔漏
十二、脚气
十三、血证
十四、诸痹
十五、诸痛
十六、诸痿
十七、诸风
十八、神志病证
十九、不寐
二十、汗出异常
二十一、黄疸
二十二、暑病
二十三、疟疾
二十四、痢疾
二十五、霍乱吐利
二十六、岭南瘴毒
第二节 妇科病证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第三节 儿科病证
一、胎证
二、惊风
三、咳嗽
四、癫痫
五、二便失调
……
第三章 痰饮水湿用药
第四章 痰饮水湿用方
第五章 痰饮水湿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