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海洋多维治理入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新型“海洋观”的构建与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挑战,科学预测了未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保护为视角,本书重点探讨了海洋治理的作用,并分析和探讨了现代科技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海洋科技发展及其对中国海洋治理的启示。
适读人群 :大众 本书从海洋多维治理入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新型“海洋观”的构建与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挑战,科学预测了未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保护为视角,本书重点探讨了海洋治理的作用,并分析和探讨了现代科技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海洋科技发展及其对中国海洋治理的启示。
总序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强度和深度重塑全球格局,更新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当下,我们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
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顺应大势,守正创新,大力推进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深度融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上海社科院实施重要学术成果出版资助计划,推出“上海社会科学院重要学术成果丛书”,旨在促进成果转化,提升研究质量,扩大学术影响,更好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重要学术成果丛书”包括学术专著、译著、研究报告、论文集等多个系列,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学科、新兴学科和“冷门绝学”。著作中既有基础理论的深化探索,也有应用实践的系统探究;既有全球发展的战略研判,也有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还有地方创新的深度解析。作者中有成果颇丰的学术带头人,也不乏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寄望丛书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上海社科院的学术追求,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坚持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致力于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2021年首批十二本著作的推出既是新的起点,也是新的探索。
学术无止境,创新不停息。上海社科院要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聚焦重大问题,不断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高质量、更大力度的智力支持。建好“理论库”、当好“智囊团”任重道远,惟有持续努力,不懈奋斗。
胡志勇,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海洋研究联盟理事长、全国“中-南亚安全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吉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云南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海洋战略研究所所长、《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评论通讯社特约评论员。
长期研究中国周边安全(南亚、东南亚)和海洋战略与海洋安全,在《世界历史》等媒体发表600余篇论文和时评。著有:《印度崛起》《冷战时期南亚国际关系》《21世纪初期南亚国际关系研究》《中国海洋治理研究》。译有:《波罗的海史》。主编:《中-南亚安全研究》《海洋问题研究》和《英汉社科大词典》《汉英社科大词典》等。曾多次在美国、荷兰、印度及澳门等地高校访学研究。
总序1
总论1
第一节积极构建中国海洋治理体系5
第二节加快海洋安全治理8
第三节构建中国海洋治理体系的地缘战略意义11
第四节构建中国海洋治理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4
第一章中国新型“海洋观”构建与影响19
第一节“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内涵20
第二节中国新型“海洋观”的构建与实践32
第三节余论38
第二章海洋多维合作研究45
第一节“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多维合作48
第二节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搜救合作研究56
第三节物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和地位80
第四节余论88
第三章海洋经济发展研究95
第一节“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海洋经济发展101
第二节中国积极推动海洋经济升级105
第三节国外海洋经济治理研究139
第四节余论146
第四章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158
第一节海洋环境保护研究161
第二节海洋环境治理实证研究168
第三节余论181
第五章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研究188
第一节海洋生态保护研究195
第二节海洋生态治理实证研究210
第三节余论231
第六章现代科技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238
第一节中国积极发展海洋科技产业240
第二节国外海洋科技发展对中国的启示263
第三节余论285
后记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