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与阁老为邻》是一本序跋集,按前人编订文集的习惯,把历年来写的序言、跋语集为一类。序跋集的形式其实蛮好,它既有对被序被跋的作者朋友们的敬意,也是留给自己的一份纪念。它所要表达的含义,较多的还是一份治学交往中的感悟和友情,因而也就敝帚自珍,舍不得扔。这里收录的序跋文字,较早的是2001年为苏尔、诺尔编,沈保义等译《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一百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写的书序,最近的则是2020年出版的《保釐云间:上海历史上的神祇、信仰与空间》(王启元、石梦洁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言。前书的编者是我在旧金山大学访问进修时“天主教史”的课程老师,后者则是与我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合作的博士后,他主持撰写的作品。二十年间,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的序跋文字,集起来一看,还是有点意外。
序跋集的书名是邀稿编辑张钰翰挑出来的,是《徐光启家世》(王成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的跋文。“阁老”,就是明末崇祯朝的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徐家汇地区民众惯称为“徐阁老”。“与阁老为邻”这个书名庶几能够统系这本集子,纪念这二十年间的读书生活。二十年前,我还在位于徐家汇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离徐光启墓地(光启公园)是咫尺之遥,只隔了大教堂。从1986年到徐家汇上班,1988年发表《徐光启与明代天主教》(《史林》,1988年第二期),到2005年为台北光启社、江苏电视总台纪录片《徐光启》撰稿,再到2011年帮助朱维铮老师主编《徐光启全集》,徐光启、马相伯和中国天主教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研究。钰翰师弟也是朱老师的学生,一筹莫展的情况下,他选了一个满意的书名。
这里的序跋文字大多是应邀而做,各书的主题不同,辑在一起也就难成系统。翻检出来,整理一过,觉得大致还是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明末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领域,关系到天主教会的内容为多;二是中国思想文化历史领域,关系到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一些学术和思想问题;三是上海城市文化领域,谈论的是地方社会的一些特征。这三个领域,都是自己一直在从事编撰的地方,或者也是师友们的信任,邀我作序的原因。但是,大部分的序文都是因书论事,顺着作者的研究发一些议论,谈一些相关问题,并不深入。序跋中所说的都未必贴切,作者们的精粹和要义,还是要回到原著中去理解。当然,序跋本身全都出于自己的手笔,对错都需要负文字责。
为朋友作序尽可能不作应酬语,无论是赞扬、推介,抑或是诠释、批评,避免旧式序跋、新派书评中的阿谀之风,这是写作时常常提醒自己的。常常佩服题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乾嘉学者们,要言不烦,不益不损,甚至还能够把中肯的针砭寓于并不走形的褒扬之间。向作者们学习自己缺乏的知识,领略他们在研究中的进展,新文献、新见解、新理论,都是写作时非常愉快的事情。例如,陆达诚教授是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的荣休教授,前系主任。这位1950年代离开上海,在台北、巴黎哲学界都卓有成就的耶稣会士学者并不为上海和大陆的学者熟知。引进他的著作《存有的光环》大陆版,为它配写一段后记,令我学到了很多,也升华了精神。陆教授说:“一切虔诚终当相遇”,此话足可令人刻骨铭心。如果大家都不放弃当初约定的那些理想和信念,一直保持到最后,或者就会有一天在哪里相遇。
这本敝帚自珍的小书,只是收集起来的序跋集。如果再写一篇序言加在前面,序上加序,或有不类,于是就以“后记”略而代之。感谢张钰翰在策划的丛书中纳入本书,感谢倪文君编辑此书中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2021年12月16日,
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