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创新思维
本书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创新智能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以及创新思维与灵感思维、创新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与知识创新与管理、创新思维与科技、制度、教育创新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全书后,还专列章节介绍了创新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本书旨在从传授知识、引导兴趣、激发创意、训练能力、提升素质等递进环节着手安排相应章节,并突出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通过学习,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其知识结构,提升其综合素养的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到来之际,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创新,正在引领大国的崛起。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zui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面临的zui紧迫问题。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方法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产生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已经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等。 对于创新我们有很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内容叫创新。有的事物之所以叫作创新,就是因为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质量,提升了我们生活质量,巩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对我们的经济、社会、技术产生了根本影响。但是创新不一定必须是全新的事物,旧的事物通过新形式的包装,也称之为创新。以新的切入点改变旧事物、总量不变改变结构、结构不变改变总量都叫作创新。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思维,就无法产生创新方法,没有创新方法,就不能产生创新活动,也就无法创造出创新成果。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育创新思维。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对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授课方式创新性不足、启发性不足、创新思维不足,导致我们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创造性人才。所以,如何在育人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发挥创造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书从创新与创新思维、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说起、互联网与大数据思维、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思维技法、创新与创业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创新思维,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zui终理想解决方法。 本书由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吕爽担任主编,由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张志辉、山东科技大学郝亮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吕爽负责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张志辉负责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山东科技大学郝亮负责编写附录,全书由吕爽负责统稿、定稿,全书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琪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大量同仁的研究成果,并广泛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向这些资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更好的修订和完善。 作者的联系方式为:lvshuang0127@163.com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到来之际,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创新,正在引领大国的崛起。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zui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面临的zui紧迫问题。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方法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产生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已经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等。 对于创新我们有很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内容叫创新。有的事物之所以叫作创新,就是因为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质量,提升了我们生活质量,巩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对我们的经济、社会、技术产生了根本影响。但是创新不一定必须是全新的事物,旧的事物通过新形式的包装,也称之为创新。以新的切入点改变旧事物、总量不变改变结构、结构不变改变总量都叫作创新。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思维,就无法产生创新方法,没有创新方法,就不能产生创新活动,也就无法创造出创新成果。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育创新思维。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对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授课方式创新性不足、启发性不足、创新思维不足,导致我们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创造性人才。所以,如何在育人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发挥创造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书从创新与创新思维、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说起、互联网与大数据思维、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思维技法、创新与创业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创新思维,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zui终理想解决方法。 本书由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吕爽担任主编,由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张志辉、山东科技大学郝亮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吕爽负责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张志辉负责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山东科技大学郝亮负责编写附录,全书由吕爽负责统稿、定稿,全书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琪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大量同仁的研究成果,并广泛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向这些资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更好的修订和完善。 作者的联系方式为:lvshuang0127@163.com
爽,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中关村万众创新创业教育产业促进中心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常务理事,团中央青年之声创业导师秀栏目创业导师,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河北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专家库专家,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指导》《创业基础(第二版)》主编,主持、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4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10部,指导竞赛和个人获奖192项,在全国30多所高校担任创业导师,在全国受邀讲座100多场,担任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美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评委和专家组成员。张志辉,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为'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KAB大学生创业教育讲师,河北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负责双创教育多年,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并多次获奖,主编教材2部,发表专业论文多篇。郝亮,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现为山东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导师,曾连续带领学生参加四届教育部组织的互联网+大赛,并获奖,参与编写教材多部,其中主编2部,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第一章 创新与创新思维 4
第一节 认识创新 4 一、创新的定义 4 二、创新的内涵 4 三、创新的特征 5 四、创新的原则 6 第二节 创新思维初探 8 一、创新思维的定义 8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10 三、创新思维模式 11 习 题 12 第二章 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说起 15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新 15 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 15 二、世界范围内的创造与创新 17 第二节 科技创新体系 18 一、认识三种创新 18 二、创新文化与环境 21 第三节 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22 习 题 23 第三章 互联网与互联网+ 25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 26 一、工业化思维 26 二、用户至上的思维 27 第二节 “互联网+”概述 28 一、“互联网+”的概念 28 二、怎么理解“+” 30 四、互联网+x举例 31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37 一、跨界融合 37 二、创新驱动 37 三、重塑结构 38 四、尊重人性 38 五、开放生态 38 六、可以连接一切 39 第四节 互联网+行动纲领 39 一、关于互联网的再认识 39 二、新常态,新思维,新经济 41 三、跨界、联盟与融合 42 第四章 大数据思维 43 第一节 大数据概述 一、从天文学谈起 44 二、大数据的定义 45 三、大数据特征的3V描述 45 四、大数据的结构类型 47 第二节 大数据与思维变革 48 一、总体=样本 48 二、接受数据的混杂性 51 三、数据的相关关系 54 习 题 57 第五章 技术创新方法 60 第一节 技术创新 60 第二节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61 一、TRIZ 的由来 61 二、发展历程 62 第三节 发明的级别划分 63 一、发明级别的划分 64 二、发明级别的意义 67 第四节 TRIZ重要概念 68 一、技术系统 68 二、矛盾与冲突 69 三、理想度、理想系统与最终理想解 69 第五节 TRIZ核心思想 72 习 题 72 第六章 创新思维技法 76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方式 76 一、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76 二、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78 三、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79 四、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80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技法 81 一、整体思考法 81 二、多屏幕法 82 三、金鱼法 84 第三节 因果分析法 86 一、五个“为什么” 87 二、鱼骨图分析 87 第四节 资源分析法 88 一、资源的分类 88 二、资源分析方法 89 习 题 90 第七章 创新与创业 93 第一节 创业的基础是创新 94 一、创新能力发展的三要素 94 二、规避红海,探索蓝海 95 三、结合产业生态环境的创新 96 四、创新要重视客户体验 97 五、企业商战,竞争的是创新力 97 六、创新面前机会平等 98 第二节 创业与创业者 98 一、创业的基本要素 99 二、什么是创业者 99 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100 四、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 101 五、什么是创业教育 102 第三节 大学生创业教育 103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征 106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 107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07 第四节 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 108 习 题 111 第一章 创新与创新思维 4 第一节 认识创新 4 一、创新的定义 4 二、创新的内涵 4 三、创新的特征 5 四、创新的原则 6 第二节 创新思维初探 8 一、创新思维的定义 8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10 三、创新思维模式 11 习 题 12 第二章 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说起 15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新 15 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 15 二、世界范围内的创造与创新 17 第二节 科技创新体系 18 一、认识三种创新 18 二、创新文化与环境 21 第三节 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22 习 题 23 第三章 互联网与互联网+ 25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 26 一、工业化思维 26 二、用户至上的思维 27 第二节 “互联网+”概述 28 一、“互联网+”的概念 28 二、怎么理解“+” 30 四、互联网+x举例 31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37 一、跨界融合 37 二、创新驱动 37 三、重塑结构 38 四、尊重人性 38 五、开放生态 38 六、可以连接一切 39 第四节 互联网+行动纲领 39 一、关于互联网的再认识 39 二、新常态,新思维,新经济 41 三、跨界、联盟与融合 42 第四章 大数据思维 43 第一节 大数据概述 一、从天文学谈起 44 二、大数据的定义 45 三、大数据特征的3V描述 45 四、大数据的结构类型 47 第二节 大数据与思维变革 48 一、总体=样本 48 二、接受数据的混杂性 51 三、数据的相关关系 54 习 题 57 第五章 技术创新方法 60 第一节 技术创新 60 第二节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61 一、TRIZ 的由来 61 二、发展历程 62 第三节 发明的级别划分 63 一、发明级别的划分 64 二、发明级别的意义 67 第四节 TRIZ重要概念 68 一、技术系统 68 二、矛盾与冲突 69 三、理想度、理想系统与最终理想解 69 第五节 TRIZ核心思想 72 习 题 72 第六章 创新思维技法 76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方式 76 一、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76 二、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78 三、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79 四、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80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技法 81 一、整体思考法 81 二、多屏幕法 82 三、金鱼法 84 第三节 因果分析法 86 一、五个“为什么” 87 二、鱼骨图分析 87 第四节 资源分析法 88 一、资源的分类 88 二、资源分析方法 89 习 题 90 第七章 创新与创业 93 第一节 创业的基础是创新 94 一、创新能力发展的三要素 94 二、规避红海,探索蓝海 95 三、结合产业生态环境的创新 96 四、创新要重视客户体验 97 五、企业商战,竞争的是创新力 97 六、创新面前机会平等 98 第二节 创业与创业者 98 一、创业的基本要素 99 二、什么是创业者 99 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100 四、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 101 五、什么是创业教育 102 第三节 大学生创业教育 103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征 106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 107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07 第四节 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 108 习 题 111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