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话语,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的事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成员单位,近年来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以深化话语理论研究宣传为依托,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全面总结、提升当前的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工作,《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3)》编者在前期出版《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一)/(二)的基础上,将全校(院)知名专家学者2020年以来发表的具有影响力的相关课题成果和学术文章进行集结出版了该书,彰显当前新研究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相关思想理论建设。
中国话语高端论坛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着力打造的一个学术研讨平台,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校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交流合作,目前已举办了三届,引起广泛关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围绕新时代中国话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开创性、时代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形成了一整套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结合个人学习体会,接下来从以下十个方面加以概括。
强调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要下大气力解决中国在学术思想、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客观地讲,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时常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这个问题要下大气力解决。
强调中国话语体系的支撑基础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条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当前,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
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强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立足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
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序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建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研究
论“五维中国”:解释当代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一种学术框架
“两个大局”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使命
文明本质的深层解读与中国智慧
把牢解读中国制度的话语权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话语萌发与思想发端——《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文本贡献
文化传统与话语重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中国话语建构:来自哲学的分析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中国话语建构的三个哲学原则
当代中国“人权”话语的丰富和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建设
以崇高的政治使命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现代性建构的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
构建有效话语体系掌握中国道路的解释权和话语权
论新时代中共党史话语体系的创新
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建构与理论延展
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反帝反封建话语的建构
从“个性解放”到“阶级解放”:中共建党前后妇女解放
思想的演变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
新时代海外中共研究:历史发展、传统范式和全新动向
国际话语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论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中的比喻
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
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论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力逻辑
发达国家怎样谋求国际话语权
新时代提升中国话语传播效果的对策思考
从偏见到共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转变
中国对外援助与国际话语权建设
“修昔底德陷阱”与新型大国关系——关于中美关系的话语博弈
新时代中国参与海洋治理话语的建构
西方“威权主义”话语论析
困境与出路: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对外传播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危机事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