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导论、文献综述、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历程、制度建立阶段的社会政策扩散模式、制度建立阶段的社会政策创新机制、中央政策框架下的地方创新差异化、差异化社会政策细则的创新机制、结论与讨论。
赵慧,吉林省吉林市人,获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社会政策、政策过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pan>项、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项目pan>项,在SSCI和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研究设计
第三节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关于政策创新与扩散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中国城市反贫政策的研究
第三节已有研究不足与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三章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
第二节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城市低保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制度建立阶段的社会政策扩散模式
第一节中央层级的垂直影响·
第二节城市低保政策在省内的扩散·
第五章 制度建立阶段的社会政策创新机制
第一节理论假设
第二节模型、数据及变量
第三节实证结果
第六章中央政策框架下的地方创新差异化
节政策创新差异化的制度背景
第二节制度完善阶段的中央政府威权
第三节地方政府的创新空间
第七章 差异化社会政策细则的创新机制
第一节理论假设・
第二节城市低保细则及福利理念
第三节变量及数据
第四节 实证结果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
后记
导论
本章首先讨论中国社会政策创新的特点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随后,基于中国政策过程及福利地域化的相关理论,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框架试图从政策循环过程中的政府间互动探讨社会政策创新机制。本章还简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并对核心概行界定。
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政策创新是治理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中国政策过程的关键要素。首先,地方政府政策创新是考察实践的一个重要视角。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既需要建立并完善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又需要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提出的各种新问题和新需求。因此,中国的社会现实需要政府通过大量的政策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不仅能够解决当地的现实问题,还能为全国政策的形成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其次,基于地方创新而形的国家政策是我国政策过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中国,一项新制度的形成往往不是始于政府文件的发布,而是来自地方政策探索、政策试点等小范围的政策实践。在这些试验性的政策实践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有着灵活而复杂的互动,形成了不同的政策建立和发展的模式。这种重视实践和探索的式决策过程,被视为政府顺应社会发展、回应民众诉求的重要手段,是具有适应能力和学表现,D也是解释中国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原因。②
伴随着中国巨大的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政策创新也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形态。为了使国有企业能够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从20世纪80年展了一系列行动,改变以“单位”为基础的传统城市福利制度,开始建立依靠多种主体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在尚未出台全国性办法的领域,各级政府活多样的政策创新行动来探索完善社会保障的途径,为中央政府提供多样的政策方案。例如,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地方政策创新就形成了城市保障型、农村保障型、综合保障型等多种模式。?另一方面,在已经建立了政策的各个社会福利领域,政府通过对政策目标的继续细化和对政策工具一步完善,社会政策在福利制度覆盖范围、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发展。例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社会救助中的专项救助、分类施保等措施的建立和发展,以期以更精准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提供救助。可见,不论是政策方案的出台还是政策办法的完善,中国的社会政策创新都是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的,而不仅仅是中央政府颁布政策随后由地方政府执行。
虽然中国不同类型的政策在创新过程上都表现出相似的特征,但地方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的创新决策过程与在经济领域的创新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官员的重要指标,受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