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践》以“理论+实证+中国实际”的模式,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公司金融学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中国实践,全书涵盖了公司治理、资本结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可转换公司债券、股利政策、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兼并与收购等多个专题。每个专题均按照基本概述、相关理论观点、实证研究文献、中国实际情况介绍的顺序展开,强化了《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践》可作为高等院校金融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学习《公司金融学》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公司治理
1.1公司治理概述
1.1.1公司治理定义
1.1.2公司治理内涵
1.1.3公司治理模式
1.2公司治理结构体系
1.2.1内部治理结构
1.2.2外部治理结构
1.3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
1.3.1两权分离理论
1.3.2内部治理结构理论
1.3.3外部治理结构理论
1.4公司治理结构实证研究
1.4.1内部治理结构
1.4.2外部治理结构
1.5中国公司治理
1.5.1中国公司治理的演变
1.5.2公司治理的法律环境
1.5.3公司治理结构与证券市场
第2章资本结构
2.1资本结构概述
2.2资本结构理论
2.2.1理论起源
2.2.2资本结构的MM定理
2.2.3资本结构的税收理论
2.2.4资本结构的委托代理理论
2.2.5资本结构的非对称信息理论
2.2.6资本结构的其他理论
2.3资本结构实证研究
2.3.1资本结构理论的实证研究
2.3.2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4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2.4.1中国公司融资机制的变迁
2.4.2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第3章股票首次公开发行
3.1首次公开发行概述
3.1.1世界主要股票交易市场
3.1.2发行条件
3.1.3融资成本
3.1.4定价机制
3.2首次公开发行理论
3.2.1发行动机理论
3.2.2一级市场相关理论
3.2.3二级市场相关理论
3.3首次公开发行实证研究
3.3.1发行动机
3.3.2一级市场抑价
3.3.3二级市场长期收益
3.4中国公司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
3.4.1中国公司IPO融资概况
3.4.2中国新股发行制度演变
3.4.3主板和创业板发行条件比较
第4章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
4.1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概述
4.1.1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
4.1.2增发
4.1.3配股
4.1.4增发与配股的区别和特点
4.2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理论
4.2.1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理论
4.2.2股权再融资公告效应理论
4.2.3股权再融资后的长期业绩理论
4.3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实证研究
4.3.1股权再融资的公告效应
4.3.2股权再融资的长期业绩
4.4我国股权再融资的发展情况
第5章可转换公司债券
5.1可转换公司债券简介
5.1.1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基本概念
5.1.2可转换债券的特性
5.1.3可转换债券条款中的相关术语
5.1.4可转换债券与其他几种相似融资方式的比较
5.2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动机
5.2.1股权分散下的基本假说
5.2.2股权集中下的基本假说
5.3可转换公司债券定价
5.3.1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值
5.3.2期权定价模型与方法
5.3.3普通债券与股票期权的组合
5.3.4单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
5.3.5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在我国的发展
5.4可转换债券发行动机及发行效应的实证研究
5.4.1发行动机
5.4.2影响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因素
5.4.3条款设计与可转换债券发行
5.4.4可转换债券定价
5.4.5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宣告效应
5.4.6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绩效和风险的影响
5.4.7赎回效应
5.4.8可转换债券转股
5.5中国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和可交换债券
5.5.1发展历程与现状
5.5.2法律规范与发行流程
第6章股利政策
6.1股利分配方式
6.1.1现金股利
6.1.2股票股利
6.1.3股票分割
6.1.4股票回购
6.2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
6.2.1法律性限制
6.2.2融资需求
6.2.3流动性
6.2.4筹资能力
6.2.5债权约束
6.2.6税收政策
6.2.7发行成本
6.2.8客户效应
6.2.9股东偏好
6.2.10资本结构
6.3股利政策理论
6.3.1传统股利政策理论
6.3.2现代股利政策理论
6.4公司股利政策类型
6.4.1剩余股利
6.4.2稳定股利
6.4.3固定股利
6.4.4一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
6.5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6.5.1国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6.5.2国内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第7章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
7.1私募股权投资简介
7.1.1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7.1.2私募股权投资的组织形式
7.1.3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的特点
7.1.4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方式
7.2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的理论研究
7.2.1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产生与存在的意义
7.2.2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价值创造作用
7.2.3风险投资的监督假说
7.2.4风险投资的认证假说
7.2.5风险投资的逐名动机假说
7.2.6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与就业
7.3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的实证分析
7.3.1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结构
7.3.2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与公司经营绩效
7.3.3风险投资对被投资企业IPO的影响
7.3.4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与就业
7.3.5退出
7.4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市场
7.4.1发展历程与现状
7.4.2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
第8章兼并与收购
8.1并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8.1.1并购的三种基本方式
8.1.2与并购相关的其他术语
8.1.3并购的分类
8.2并购的一般研究方法
8.3公司并购的动因研究
8.3.1公司并购动因的理论研究
8.3.2司并购动因的实证研究
8.4公司并购的过程研究
8.4.1司并购过程的理论研究
8.4.2司并购过程的实证研究
8.5公司并购的效应研究
8.5.1公司并购效应的理论研究
8.5.2司并购效应的实证研究
8.6中国兼并收购市场
8.6.1发展历史
8.6.2市场特征
8.6.3动机制
8.6.4研究现状
美国的公司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后,19世纪末期,美国公司很快完成了从业主制、合伙制到股份制的过渡和从家族统治到两权分立的转变,超过了英国和德国。美国的基本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于二战以前。由于美国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者的权力逐渐变得越来越大,股东对经营者失控明显,造成“经营者强,所有者弱”的局面。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政府的鼓励下,一些大股东开始关注企业经营,机构投资者发展迅速,各种法规也做出了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公司治理变革的核心在于如何加强董事会的监督。
英国和美国属于公司发展较快、股份制公司出现较早的国家。股份制公司的产生就意味着两权分立的产生;随着股份制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两权分立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公司所有者的目的在于使公司利益最大化,而经营者很可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牺牲股东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两权分立带来的问题是所有公司治理模式产生的共同原因。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首席执行官,以及独立审计。其中,董事会下设立不同委员会,公司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外部结构包括银行、机构投资者和个体股东。该治理模式的特征为:银行作为纯粹的资金供给者,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机构投资者是公司的最大股东,但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态度相对比较消极,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壮大,他们的态度开始逐渐转向积极,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也日益重要;绝大部分公司已经上市,因此股权分散,个体股东数目多,但持有的股份很少;证券市场发达,股权流动性高。
2)德日公司治理模式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银行控股型公司治理模式或债权人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产生的关键性主导因素是德日两国较为宽松的法律导致金融机构的管制较松,使金融机构在持有股权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受多种因素推动。法律制度对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德日两国的法制较为宽松,尤其是对金融机构的限制较少,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自由参与公司的股权,而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外部资金供给者;其次,德日两国对证券市场的限制非常严格,对企业的直接融资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其证券市场相对于英美等国家要落后很多;再次,德日两国对信息的披露不严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政治、文化背景及历史因素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德日两国在政治上都习惯于集权统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共同主义,具有强烈的群众意识和凝聚力量,追求长期利益。这种观念体现在公司治理上就是很容易把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统一起来。公司股东的偏好及行为能力对其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德日的股权分布之所以相对集中,与其大股东银行有关。银行崇尚长期投资,为了保证其投资的安全性,自然会十分关注公司的经营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对该模式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