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物理密码》聚焦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融入重庆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高中阶段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对天气气候进行观察、认知、探究,并通过小组式合作学习、气象观测、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气象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节气里的物理密码》可以是中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读本,也可以是物理教师开设选修课的参考用书。
《节气里的物理密码》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各自成章,寓节气于知识点,寓知识点于生活,将节气、古诗词、物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解读古人在不同节气中所见、所闻、所感,汇入该节气时全国和重庆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感知和探索气象现象背后的物理奥秘。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值得一提的是,《节气里的物理密码》每个节气开篇均有重庆实景展现,极具地域特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气候密码”。
每天的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穿衣出行;一年的天气变化影响着农业、商业、工业等活动;短期气候骤变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与安全;常年的气候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研究气象变化规律,对于适应天气与气候演变,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研究气象,中国古代对知识渊博的人形容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历朝历代,有太史令、钦天监掌天时星历,为官方决策提供气象指导,这也是中华文明传承不绝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象预测是一门影响因素众多的学问,即便以现有的超级计算机加上数学、物理等各种气象模型进行分析,气象预测也是一个概率事件。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对气象学的研究自然有着厚重的积淀和瞩目的成就。历代学者通过观测天象、记录数据和分析,掌握了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并用明确的历法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时至今日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是农历。
在中国,农历一年分为四季,有不同的特性,分别是“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即万物在春天出生、在夏天成长、在秋天收成(成熟)和在冬天藏起来(动物冬眠、植物落叶)。比四季更详尽的划分是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本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索,以二十四节气为抓手,结合高中阶段物理知识对天气现象进行学习、认知、探究,并通过小组式合作学习、气象观测、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本书分春夏秋冬四章,二十四节气按照物候特点分布各章。总体来说,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本书每节以节气相关的古诗词开头,通过解析诗词内容,引入节气知识和物候特征,让学生全方位认识二十四节气。
二是本书结合重庆气候特点,描绘每个节气的物候特征,进而阐述造成这种物候的原因,结合高中现行教材中的物理知识点,介绍相关天气气候现象、气象专业知识和防灾减灾避灾的方法措施,并进一步拓展课外阅读、科学探究等气象实践活动。
三是以“兴趣感染人、实践塑造人、创造幸福人”的校园气象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实践性气象观测与体验式气象教学相结合,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气象科学研究,建立学校老师指导、气象专家辅导,推动互联网+气象科学探究实践的模式,不断提高学生气象科学素质。
本书可以是中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读本,也可以是物理教师开设选修课的参考用书。它以物理学科视角带领我们感知古时中国人民的独有智慧——二十四节气,希望本书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气象局、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气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编写团队的鼎力协助,再次致以衷心感谢!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春
第一节 立春
第二节 雨水
第三节 惊蛰
第四节 春分
第五节 清明
第六节 谷雨
第二章 夏
第一节 立夏
第二节 小满
第三节 芒种
第四节 夏至
第五节 小暑
第六节 大暑
第三章 秋
第一节 立秋
第二节 处暑
第三节 白露
第四节 秋分
第五节 寒露
第六节 霜降
第四章 冬
第一节 立冬
第二节 小雪
第三节 大雪
第四节 冬至
第五节 小寒
第六节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