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受气候、耕作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的影响,一些区域的许多地方品种迅速消失,农作物野生种质资源也因其生境的变化或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通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摸清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性收集和保护珍稀、濒危农作物野生种质资源和特色地方品种,对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仙居县生态环境优越,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农作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仙居县农业农村局在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把普查到的各类种质资源进行分类汇编,非常及时必要,可以为全省种子库建设、丰富物种资源提供基础材料和信息。
《仙居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汇编》的出版,紧扣时代主题,对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爱护和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动作用,可以为农业科研、种业发展和农业知识普及提供有益参考。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台州市的西部,靠近东海,东连临海市、黄岩区,南邻永嘉县,西接缙云县,北靠磐安县和天台县,在北纬28.5°-29°,境内南北直线距离57.6千米,东经120°-121°,东西直线距离63.6千米,县域面积2000平方千米,以丘陵山地为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境内重峦叠嶂,空气清新,景色秀美,森林覆盖率达79%。贯穿全境的永安溪川流不息,清澈见底,风光旖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水质特优,基本达I类水标准,是国家级生态县。据考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天姥山就是仙居的韦羌山,也就是现在的神仙居。1007年,宋真宗赵恒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下诏赐名“仙居”。1984年发现的横溪镇下汤农耕文化遗址是目前在浙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人类居住遗址,距今8000多年,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早中期,被誉为“万年台州”之源。在其出土的文物中,石磨盘和石磨棒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最原始的稻谷脱壳工具。由于地处海洋性气候与内陆性气候交汇处,仙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农耕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让仙居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过度的索取和国内外优良品种的不断引进,原生农作物种质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储备资源,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2015年,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部快速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掀开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抢救保护种质资源新的战略篇章。
2017年4月,“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在浙江省正式启动,作为全省19个系统调查县之一,仙居县有机会搭上了全面普查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班车。至2018年年底,共确认和登记了120份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样本,包括水稻、玉米、薯类、蔬菜、水果等(中药材、茶桑、草本花卉不在本次调查范围),完成了1956年、1981年和2014年三个时间节点上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调查任务,并详细填写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征集表》。
经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我县发现了大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如三粒寸糯稻、百廿日玉米、小黄皮马铃薯、红皮白心番薯、红花芋、黄花菜、白扁豆、水梅、黄心猕猴桃等,许多珍贵资源濒危,如不加以保护,会慢慢消失。建议各级政府出台专项政策,对值得保护的种质资源,像保护重点文物、古稀林木一样列出清单,挂牌或实体保护,同步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创建种质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
第一章 粮食作物
01 三粒寸糯稻
02 红壳糯
03 白壳糯
04 台北稻
05 九〇八
06 黄籽百廿日玉米
07 白籽百廿日玉米
08 本地黄豆
09 乌皮青仁豆
10 赤豆
11 米赤(绿)
12 米赤(红)
13 绿豆
14 小黄皮
15 猪腰洋芋
16 梁山洋芋
17 蘑菇洋芋
18 红皮洋芋
19 藕
20 粟米
21 蜜糖番薯
22 西瓜番薯
23 香番薯
24 白皮栗番薯
25 粉皮栗番薯
26 红皮白心
27 三角番薯
28 香蕉番薯
第二章 蔬菜作物
01 铁莳
02 红花芋
03 早芋
04 独自人芋
05 柴家子芋
06 生姜芋
07 洋姜
08 魔芋
09 小莲生姜
10 仙居蓖柱
11 仙居大葱
12 分葱
13 仙居大蒜
14 葫芦瓜
15 冬蒲
16 金瓜
17 白皮冬瓜
18 长天萝
19 八角天萝
……
第三章 水果作物
第四章 油料作物
第五章 其他作物
第六章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