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桨板运动凭借其简单易学、操控安全、竞技休闲娱乐功能兼备、极具挑战性和观赏性等特点,深受众多水上运动爱好者的青睐,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该书为作者结合近年来静水桨板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实践,针对静水桨板运动者群体的特点和水上运动体育人才培训的要求,以提高静水桨板运动者综合运动能力为目的而编写的。全书共分十章,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桨板运动的起源、发展历史、社会价值以及桨板运动国际和国内组织及主要赛事,以文字和插图相结合的形式,创造性地描述了静水桨板基本技术动作、划桨中常见的错误和纠正方法,以及静水桨板运动装备与器材;把教育学、训练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与静水桨板运动实践相结合,提出了静水桨板身体能力训练、技术能力训练、战术能力训练、桨板运动损伤与防治和静水桨板运动安全管理的方法;详细阐述了静水桨板技术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以及静水桨板竞赛裁判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静水桨板培训教程/徐水强 史正祥》针对性强,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操作简便,是集运动普及与专业指导为一体的桨板教程,为广大桨板运动爱好者、运动员和桨板运动从业人员组织桨板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该书也是国内首本系统研究静水桨板运动的理论书籍,对推动我国桨板运动人才的培训和桨板健身运动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可作为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水上运动俱乐部学习和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桨板运动爱好者从事静水桨板教学、训练、竞赛和管理的参考性书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活动的需要日益增长,参与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运动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桨板(英文全称StandUpPaddle,简称SUP,亦称站立式划桨、直立板或立式划艇)这项水上运动因其简单易学、操控安全、竞技休闲功能兼备、玩法多样、极具挑战性和观赏性,逐步受到众多水上运动爱好者的喜爱,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
静水桨板运动,是相对于海洋桨板运动和白水(激流)桨板运动而言的,指在流速较缓、风浪较小的江、河、湖、海湾、水库、溪流和运河等相对平静水域,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所开展的桨板竞赛、桨板健身和桨板休闲娱乐等活动。在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只有1/3的省份有海岸线,2/3以上的省份属于内陆地区,因此静水桨板运动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2016年国内第一场由政府部门组织的楠溪江国际桨板公开赛为起点,近三年来我国桨板运动,特别是静水桨板运动的民众参与度呈快速增长之势。从国际层面看,两大国际水上运动组织纷纷在中国举办桨板赛事。国际冲浪协会(ISA)和国际皮划艇联合会(ICF)分别于2018年、2019年在中国海南和青岛举办了首届世界桨板冲浪锦标赛和桨板世界锦标赛,赛事规格高,参赛高手多;从国内来看,2019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冲浪(桨板)比赛在山西太原举办,标志着静水桨板运动正式进入国家级赛事。此外,近两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皮划艇协会多次举办全国性桨板比赛,各省市的桨板赛事、桨板旅行、桨板表演嘉年华以及静水桨板项目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国内静水桨板运动的春天已经来临。
然而,与静水桨板运动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国内关于静水桨板运动技能、静水桨板运动安全、静水桨板技术培训体系和课程、静水桨板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以及静水桨板竞赛裁判培训等方面的系统化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少,静水桨板培训和教学活动多数是以国外或境外的培训体系为参照,以国外或境外教练的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授方式,无教材式培训现象相当普遍,静水桨板培训活动缺乏统一、规范的理论指导,静水桨板赛事活动的组织管理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机制,静水桨板竞赛的裁判工作也缺乏统一、规范的裁判工作流程和执裁标准。上述种种情况,制约了静水桨板运动的规范化发展。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的发展战略,推进静水桨板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培训更多的桨板运动人才,助力中国群众性水上体育运动的发展,我们在湖北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武汉体育学院的专家教授、湖北省龙舟协会、上海英邦体育、杭州水尚皮划艇运动俱乐部、江西省桨板队、MOLOKAI品牌桨板厂家、浙江宁波宇一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艋拓桨板运动促进中心等相关单位和水上运动专业团队的关心支持下,由湖北省桨板联盟牵头协调,于2019年10月成立了《静水桨板培训教程》编撰组。尽管2020年1月新冠疫情开始在国内蔓延,“宅”生活成为一段时间内人们的常态家居模式,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这群对桨板运动饱含情怀的作者们的工作热情。部分作者白天做抗疫志愿者,晚上不间断地写作并利用网络会议系统进行交流讨论。全体撰写人员在认真研究总结近几年静水桨板培训和竞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桨板运动的起源、桨板运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现状、静水桨板技术动作、静水桨板划行安全、静水桨板赛事的组织和裁判工作进行了逐一梳理,形成这本培训教程。我们相信《静水桨板培训教程》的出版,对于增强静水桨板人才培训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提升桨板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扩大桨板运动的参与人群乃至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教程由浙江杭州水尚皮划艇运动俱乐部徐水强和湖北省桨板联盟史正祥担任主编,上海英邦体育吴迪、武汉体育学院李彦新、江西省桨板队关伟和湖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曹洁任副主编。具体编撰人员:第一章桨板运动概述,吴迪、关伟、史正祥;第二章静水桨板技术与教学,徐水强;第三章静水桨板训练方法与手段,余银;第四章桨板运动损伤与防治,王梅;第五章静水桨板运动装备与器材,许锋、贾传涛;第六章静水桨板运动安全,马力、徐水强;第七章静水桨板运动的相关活动,徐水强、肖晓勤、李彦新;第八章静水桨板技术培训课程,徐水强、史正祥、陈德全;第九章静水桨板赛事组织与管理,史正祥、田一平、曹洁;第十章静水桨板竞赛裁判工作指南,史正祥、谭明华、曹洁。武汉体育学院严天圆和杨财林两位同志参与了第二章部分内容的撰写。
本教程插图由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艺职学院动漫插图工作室主任的李广宇主持绘制,石晓玟辅助。
教程编撰过程中邀请了湖北省体育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尹进波主任担任本教程主审;江西省桨板队关伟教练组织队员对本书中相关技术动作内容进行了实际操作验证,湖北省桨板联盟徐建、陶洁对本教程提出了修改建议。在编写本教程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部分内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桨板这项新兴、时尚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对桨板运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由于我们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局限性,教程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诚恳希望广大水上运动爱好者们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徐水强,武汉体育学院皮划艇专业毕业,杭州水尚皮划艇运动俱乐部总经理。桨板国家教练员,曾担任中国皮划艇协会俱乐部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2018年香港亚洲杯皮划艇马拉松赛中国队教练,中国皮划艇巡回赛赛事运营总监,中国公开水域皮划艇教练员培训讲师,2019第二届中国桨板公开赛(汉中)大师组冠军。
史正祥,副教授,湖北省桨板联盟和武汉飞鱼桨板俱乐部创始人,桨板***教练员,国家龙舟一级裁判,桨板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员,国家体育总局首批桨板裁判员培训班和国际冲浪协会(ISA)桨板教练班结业,亚洲桨板联盟(AST)桨板教练,国家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桨板裁判,2018中国桨板公开赛副总裁判长,2019成都国际桨板公开赛、2019中南地区青少年桨板赛技术代表,2019武汉全民健身运动会“金龙泉杯”首届桨板公开赛及2020年湖北省桨板锦标赛总裁判长。
吴迪,国际冲浪协会ISA认证教练,中国冲浪教练员培训班首期认证教练,福建FZSUP创始人,万科梅沙教育桨板冲浪主教练,碧桂园博实乐教育户外十项全能桨板签约教练,WPA-CHINA钱塘江桨板精英赛赛事裁判长,2019千岛湖国际桨板赛裁判长,英邦体育桨板资讯主编。
李彦新,武汉体育学院竞技学院划船教研室教练,市场开发部部长,亚运会和全运会皮划艇冠军,亚洲和全国激流锦标赛冠军,曾入选奥运会参赛,承担武汉体育学院龙舟和桨板项目教练工作。
关伟,2019年国家桨板集训队主教练,江西省桨板队主教练,南昌市第二体育学校皮划艇教练。带领队员在国家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桨板赛上取得辉煌成绩,金牌总数名列首位。
第一章 桨板运动概述
第一节 桨板运动的起源
第二节 桨板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桨板运动的社会价值
第四节 桨板运动国际和国内组织及主要赛事
第二章 静水桨板技术与教学
第一节 静水桨板的基本技术动作解析
第二节 桨板划桨中常见的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
第三章 静水桨板训练方法与手段
第一节 静水桨板身体能力训练
第二节 静水桨板技术能力训练
第三节 静水桨板战术能力训练
第四章 桨板运动损伤与防治
第一节 运动损伤概论
第二节 常见的运动损伤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
第四节 运动损伤的急救
第五节 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方法
第六节 运动损伤的治疗
第五章 静水桨板运动装备与器材
第一节 桨板的分类
第二节 桨板的结构、材质与性能
第三节 桨板配件
第四节 桨板的存储、运输与维护保养
第六章 静水桨板运动安全
第一节 静水桨板运动风险分析
第二节 静水桨板运动装备使用安全
第三节 静水桨板运动安全管理
第七章 静水桨板运动的相关活动
第一节 静水桨板旅行
第二节 静水桨板瑜伽
第三节 静水桨板救援
第八章 静水桨板技术培训课程
第一节 静水桨板技术培训概述
第二节 静水桨板技能培训课程
第三节 静水桨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课程
第九章 静水桨板赛事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静水桨板赛事组织程序
第二节 静水桨板竞赛规程的制订
第三节 静水桨板竞赛规程案例
第十章 静水桨板竞赛裁判工作指南
第一节 静水桨板竞赛裁判工作概述
第二节 静水桨板竞赛裁判体系与工作方法
第三节 静水桨板竞赛场地和裁判器材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