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营建学:世界营建学史简编 Return to the True Meaning of Architecture in its Chinese Term:Abbreviated Edition of the General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定 价:88 元
丛书名:拙匠札记 Reading Notes of Clumsy Craftsmen
当前图书已被 5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薛恩伦 罗志刚
- 出版时间:2021/12/1
- ISBN:9787112257379
-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U
- 页码:35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是一本学术专著,探讨一项“学科名称”及其发展的过程与未来,这门学科就是“营建学”(Architecture)。长期以来,人们都称它为“建筑学”,但是“建筑学”是日文、日文中的汉字,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拟订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科(Architecture)为蓝本,此后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继续沿用,并成立“建筑系”。梁思成先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清华大学创办的“建筑系”于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特意更名为“营建系”。梁思成先生在讲授“概论”课时说过,他不喜欢“建筑”二字,说它不是中国的,它是由日本汉字移植过来的舶来品。梁思成先生还说,他喜欢“营建”二字,它涵括了规划、设计、建造等。“营建”是传统的古汉语,如“匠人营国”“营造法式”等。“营建”恰当地对应了维特鲁威在《营建学十书》中提出的“Architecture”。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等
1从建筑学回归营建学
1.1“Architecture”译名的困惑:建筑学?营建学
1.2维特鲁威的贡献
1.3《营建学十书》中文译本的缺憾
1.4摩根的英文版《营建学十书》目录与内容摘要的中文译稿
2中国古代营建学的成就
2.1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营建学的影响
2.2中国史前期的营建学
2.2.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河姆渡遗址与半坡聚落
2.2.2良渚古城
2.3万里长城与中国大运河
2.4汉族古代殿堂、庙宇的营建特点
2.4.1榫卯、斗棋与预制装配的梁柱木结构体系
2.4.2从高台殿堂到屋基、屋身、屋顶三段式殿堂制式
2.4.3有机组合的院落式总体布局
2.5多元化的各民族营建学
2.5.1汉族的江南水乡:嘉兴的乌镇
2.5.2黄土高原的窑洞
2.5.3藏族的布达拉宫、贵族庄园与民居
2.5.4千户苗寨与千年瑶寨
2.5.5福建客家土楼
2.5.6侗族鼓楼与风雨桥
2.6中国的古典园林与名山风景区
2.6.1中国的古典园林
2.6.2中国的名山风景区
3外国古代营建学的发展与世界营建学谱系
3.1古西亚、古埃及与伊斯兰的营建学
3.1.1古西亚的营建学
3.1.2古埃及的营建学
3.1.3伊斯兰的营建学
3.2古希腊至文艺复兴的欧洲营建学
3.2.1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营建学
3.2.2欧洲中世纪的山城营建学
3.2.3欧洲文艺复兴的营建学
3.3古代美洲的营建学
3.3.1北美洲印第安人的营建学
3.3.2中美洲玛雅人的营建学
3.3.3南美洲印加帝国的营建学
3.4世界营建学谱系探索
4西方现代营建学的理论、营建大师及其作品
4.1新兴城市、新古典主义与新艺术运动
4.2美术与工艺运动
4.3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与营建创作
4.4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高技派营建
4.5美国早期的营建学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营建理论
4.6密斯·范德·罗厄的构成主义与式风格
4.7路易斯·康对古典营建元素的探讨
4.8罗伯特·文丘里与后现代营建思潮
4.9解构主义与弗兰克·盖里
4.10芬兰的营建大师阿尔瓦·阿尔托
4.11美籍华裔营建师贝聿铭
4.12勒柯布西耶对现代营建运动的作用
5中国当代营建师的崛起
5.1吕彦直与中山陵
5.2关肇邺与清华大学校园
5.3张锦秋与长安意匠
5.4庄惟敏与营建策划
5.5崔恺与本土设计
5.6严迅奇与香港营建
5.7孟岩与都市实践
5.8张永和与非常建筑工作室
5.9马清运与蓝田“井宇”
5.10张利与简盟工作室
5.11王澍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5.12张轲与标准营造
6城市规划学的发展趋向
6.1规划、规划学概述
6.2古代城市规划学融于“营建学”中
6.3现代城市规划学的诞生
现代城市规划学的成就
6.5现代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6.6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新技术革命
6.7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7景观营建学的发展趋向
7.1景观营建学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
7.2雕塑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加强
8营建师的培养与营建师的工作
8.1营建师的培养与梁思成的教学思想
8.2营建师的工作
8.3营建事务所的经营管理
9质疑《广义建筑学》与《建筑学的未来》
9.1什么是“广义建筑学”
9.2“广义建筑学”对“维特鲁威营建学”的理解
9.3《广义建筑学》与《建筑学的未来》中值得商榷的观点
9.3.1“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
9.3.2“三位—体:走向建筑学一地景学一城市规划学的融合”
9.3.3“美术、工艺与建筑相融合”始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
9.3.4营建师中的巨人
9.3.5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附录:摩根的英文版《营建学十书》第二书至第十书之目录与内容摘要的中文译稿(接1.4)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