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飘零独此身,诗魂终恋浣花村
杜甫和李白被人们并称为李杜,唐朝韩愈曾在诗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但事实上,杜甫的诗在当时并不受推崇,也未受到多高的赞誉。杜甫只能算是唐代众多诗人中不大突出的一位。一直到宋朝,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大力宣扬,人们才逐渐认识这位与李白齐名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诗圣,是因为他关注底层百姓的命运,把诗歌创作的重心落在久久不能实现的抱负上。在特殊的时代条件下,他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自发的、为时代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从杜甫的人生历程和文学思想入手,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十年壮游时期。杜甫出身于官宦人家,年少读书破万卷,为仕途拼搏。十年漫游吴越、齐赵,壮志凌云、豪情万丈,登泰山而览众山小,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雄心勃勃地确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望岳》两首诗,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志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困守长安时期。杜甫35岁后,在长安苦寻仕进之途长达十年,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让杜甫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的落寞和孤独无助的生活窘况都被他记以诗笔。身处朝堂之外,他清醒地看到朝廷的腐败、民众的苦难、世态的炎凉,这些使他对百姓生活投以更多的关注与同情。《兵车行》《丽人行》《醉时歌》等都是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名作,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深刻,标志着他经历长安的困苦生活后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陷贼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动荡不安的生活把杜甫的诗歌创作推向高峰。战乱之初,他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奔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至长安。面对混乱时局,他痛心疾首,写下《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悲陈陶》等诗。后来,他乔装潜逃到凤翔,被封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为房琯事上书而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他用诗的形式把途中见闻记录下来,成为不朽名作,即三吏三别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西南飘泊时期。战事紧急,关辅饥荒,杜甫弃官逃难,到成都后入严武幕府,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死后,杜甫不得已再度漂泊,终在贫病交加中于湘江的一条小船上离世。在此期间,他诗如泉涌,创作出《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真正能打动人而具有生命力的诗歌。
本书再现了杜甫追求仕进、实现政治理想却屡屡失意的一生。他的人生路上荆棘丛生,充满坎坷,但他以赤子般的人道主义情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付诸笔端,把他的个人奋斗史与他的创作结合起来。透过这些思想深遂、饱含深情的作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以及他由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