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田全喜生长在河南省中部的扶沟县(古称桐丘),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程颢曾在该县当过知县,创办过书院,即现在的大程书院。全喜在当地好的中学县一中接受基础教育,高考时却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本人对体育不太感冒,却阴错阳差地被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录取。大学毕业后,他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传播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工作。全喜是那种求学愿望很强烈的青年。2014年,身为大学教师的他,报考我指导的文化传播学博士生失利,并不气馁,次年继续报考,如愿以偿。我喜欢青年人具有不畏挫折、执着前行的精神。
我指导研究生有一些惯例要求,其中一点是每位同学进校后要分别用文言文、现代汉语和英语写一篇自传,这也是借鉴我的老师南京大学程千帆先生的一个做法。我一般都会认真地把研究生的自传读几遍,过几年后还可能回看,可以加深对该生的了解。三种不同文本的自传,颇能看出一个人的经历和素养。在我指导的研究生中,田全喜有一个鹤立鸡群的优势,那就是身高,他是我的弟子中长得的一位帅哥。他的文言文自传的开头一段自画像给我印象很深:余身长八尺,貌虽不至潘安,亦不达武植,长相斯文,且架眼镜,极有书生之相。平生多愁善感,喜蹙额眉,时常满脸疑云。吾自幼居村落,观乡间之静羊,汲黄河之灵气,故心境阔达。余虽不才,然为人厚直,结交广泛,待人以随和,行事以斟酌。不斤斤于得失,不争争于屑小。可谓甚有自知之明。
全喜读博如同他考博,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一番周折。初,他确定的博士论文选题是《中国自媒体发展演进研究以博客、播客、微博、微信为中心》,并花大力气对自媒体的文献进行了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试图对国内自媒体研究有一个全景式的把握。他以媒介赋权为理论支撑,采取思辨分析法,探寻自媒体在放纵与疯涨、规制与管理的综合作用下发展前进的基本动力,用强烈的规律意识和理性的自觉探究自媒体形态演进的基本原则与发展趋势。想法是好的,并且通过了开题报告评审会,可当他深入写作后,很快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驾驭这个题目,写作陷入困境。好在他及时调整心态,更换了选题。在周晓明教授和彭涛教授的建议启发下,以及在华中师大文化传播学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各位导师的支持下,在我这位身兼国学院副院长头衔的导师帮助下,他改弦更张,以《文化自信语境下的国学电视传播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一般而言,写博士论文的大忌是中途更换题目,推倒重来,往往会导致读博的延期。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全喜更换题目后的写作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努力克服了学业、工作、家庭等方方面面的诸多困难,按时完成了论文写作,并顺利通过盲审和答辩。博士毕业后,他吸收了盲审专家以及答辩委员会老师们的意见,继续修改、完善其博士论文,现终于付梓出版,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我在华师文学院指导研究生的主营业务是古典文献学,因各种偶然的工作原因,参与创办了文化传播学的二级学科的自设博士点,并先后带了三届共五位文化传播学的博士,全部按期顺利毕业。届的王光艳,其博士论文《湖北当代纪录片研究》,2019年已在中国电影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二届的金雷磊,其博士论文《宋代闽本图书出版传播研究》也即将正式出版,加上田全喜的博士论文的出版,则意味着已有三本书文化传播学的博士论文会公开接受学术界同仁和读者的评价。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博士论文是代表一个人求学生涯中学术水准的作品,只要不涉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该争取公开出版。博士论文的出版是检验博士培养质量重要的途径之一。
现在,我简要评介一下本书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以便有兴趣的读者对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涌起,国学题材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国学电视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迄今的相关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作者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
首先,他指出由国学电视传播面临的困境带来两个问题:,电视作为生产大众文化的媒介如何表现国学这种精英文化?第二,国学作为电视传播的对象又具有大众文化特点,它如何适应消费社会中受众身份与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接着,从这两个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出发。作者遵循的问题与论述思路是:当下,国学与电视联姻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是什么?电视媒介主要以什么样的节目形态和策略传播国学?哪些国学内容进入了电视媒介传播视域?为什么电视媒介选择国学的这些内容予以传播?国学电视传播效果如何?目前,国学电视传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围绕这些问题,本书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既有对国学电视传播的宏观把握,又有对《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两档国学电视栏目的个案分析。其中,我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观点或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在开头一章辩证地分析了国学与电视联姻的现实性与可行性,认为电视媒介为国学的再激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而国学的思想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则为电视媒介开启了新的增长点。国学的媒介化生存是艰难的,电视传播却是国学大众化的契机。
之后,他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交汇的视角,梳理了国学电视栏目的嬗变轨迹,其发展过程划分为荒芜期、萌芽期、浅滩试水期和蓬勃发展期四个阶段。依据传播形式的不同,把现时存在的国学电视栏目大致分为讲坛类、竞赛类和访谈类三类,在此分类基础上,对三类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策略分别剖析。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几乎所有的国学电视栏目都被作者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总结。
作者进而分析了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他归纳出国学电视栏目的五个特点,分别是:原创性、祛魅化、消费属性、多元价值和季播现象。作者认为受众收看国学电视栏目的心理动机主要有娱乐消遣的狂欢体验、趋同心理下的跟风收看、求知欲催生的自我提升、文化基因的习性兴趣以及内心焦灼下的文化慰藉等五个类别。形式多样的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效果集中表现为:推动国学热潮持续升温、拉动国学出版产业增长、促使电视知识分子概念合法化以及激发新媒体对传播国学的热情。这一部分的研究,体现了作者传播学的理论素养和基本功。
国学电视传播的个案分析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作者抓住央视的《百家讲坛》和武汉电视台的《问津国学》两个案例,重点考察了两档栏目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央视的《百家讲坛》曾造就好几位广受欢迎的学术明星,武汉电视台的《问津国学》也办得有声有色,但外地观众不太了解。作者按照古籍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两档栏目所传播的国学内容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发掘出两个栏目传播国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对两档栏目传播效果的分析采用了焦点小组研究法。选择两档栏目中主题一致的一期节目进行焦点小组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的解码,作者认为,国学电视传播的困境有以下四个方面:国学电视栏目播出时间设置;国学电视传播话语陌生化程度的把握;国学电视传播的误传与误读;国学电视传播的形式与效果。这一方面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作者后指出国学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国学电视传播有两大症结性问题:文化消解与市场至上。针对这两大问题,应从增强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文化的宏观层面来实现优化国学电视传播的策略;整合传播渠道,在媒介竞争中强化融合传播;注重价值引领,在文化认同中坚守内容为王;围绕受众特点,在时代语境中创新传播方式。
且不说作者优化国学电视传播的策略是否能解决当下国学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作者的思考对于仍在从事国学电视传播事业的人士来说,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正如国学热存在许多争议一样,国学电视传播也存在许多争议,因此,本书的部分观点或看法也可能引发争议。正常的学术争议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之一。本书的研究和表述也一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问题,期待学界同仁批评指正。是为序。
张三夕
2020年12月15日
于武昌大华寓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001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006
三、文献综述011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022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性023
章 国学与电视的联姻
节 电视媒介传播国学的现实可行性026
一、电视传播国学的动力032
二、电视传播国学的环境044
第二节 国学寻求电视媒介传播的现实可行性044
一、国学传播的必要性044
二、国学传播的紧迫性046
三、电视传播国学的优势049
第二章 国学电视传播的发展历程与传播策略
节 国学电视传播发展轨迹059
一、国学电视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059
二、国学电视传播的三种主要形态069
第二节 各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72
一、讲坛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72
二、竞赛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78
三、访谈类国学电视栏目传播策略081
第三章 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受众心理及传播效果
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089
一、国学电视栏目的原创性089
二、国学电视栏目的祛魅化093
三、国学电视栏目的消费属性094
四、国学电视栏目的多重价值096
五、国学电视栏目的季播现象097
第二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受众心理100
一、娱乐消遣的狂欢体验100
二、趋同心理下的跟风收看101
三、求知欲催生的自我提升102
四、文化基因的习性兴趣103
五、内心焦灼下的文化慰藉104
第三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效果105
一、推动国学热潮持续升温106
二、拉动国学出版产业增长109
三、促使电视知识分子概念合法化113
四、激发新媒体对传播国学的热情120
第四章国学电视传播的个案研究
以《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为例
节 电视台国学栏目的标杆:《百家讲坛》国学传播分析127
一、《百家讲坛》栏目简述128
二、《百家讲坛》传播国学内容考察129
三、《百家讲坛》传播效果:《于丹〈论语〉感悟孝敬之道》的焦点小组研究133
第二节 地方电视台国学栏目的名片:《问津国学》国学传播分析141
一、《问津国学》栏目简述141
二、《问津国学》传播国学内容考察142
三、《问津国学》传播效果:《〈论语〉的孝悌忠恕思想孝悌之道》的焦点小组研究147
第三节 《百家讲坛》和《问津国学》国学传播的比较分析147
一、两个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主体比较154
二、两个国学电视栏目的传播内容比较156
三、两个栏目国学传播的相同困境163
第五章 国学电视传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文化消解现象168
一、国学电视栏目在传播国学时浅尝辄止169
二、框架理论视域下电视传播国学的模式化表达171
三、国学媒介化过程中的文化折扣与文化抽绎173
第二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市场至上现象176
一、消费时代的传播环境中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博弈177
二、收视率至上的传播理念下电视受众的兴趣与快感生产179
三、国学电视栏目的工业化生产与商业逻辑182
第三节 国学电视传播的优化策略186
一、整合传播渠道,在媒介竞争中强化融合传播186
二、注重价值引领,在文化认同中坚守内容为王190
三、围绕受众特点,在时代语境中创新传播方式190
余 论
一、传播内容的重要性:国学是文化软实力203
二、传播媒介的衰亡论:电视向融合与跨屏发展204
三、国学电视传播的基调:提升是主旋律205
四、研究的不足206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排序)207
二、中文译著(按国别和姓氏字母顺序排序)214
三、外文著作(按发表时间排序)218
四、硕博学位论文(分别按时间排序)219
五、期刊文献(含报刊、统计报告等)(按发表时间排序)220
六、网络文献(按时间顺序)227
后记
图表目录
图1.1媒体盈利模式031
图2.1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流程模式085
图3.1传统文化、历史类词云图121
图3.2人生感悟、心理类词云图122
图3.3健康、中医养生类词云图122
图3.4风水、算命类词云图122
表1.1 2014年我国电视引进节目模式一览表042
表2.1省级及以上电视台主要国学电视栏目简表060
表2.2《百家讲坛》2012年系列节目所占比例075
表2.3《问津国学》2013年系列节目所占比例076
表2.4几档访谈类国学节目访谈主体介绍简表083
表2.5《国学堂》栏目选题范畴及示例087
表3.1我国主要模式节目来源090
表3.2《中国诗词大会》季(2016年)收视数据098
表3.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2017年)收视数据099
表3.4蒙曼、郦波、康震等三人出版著作一览表111
表3.5搜狗导航栏国学微信公众号数据挖掘主题排名表121
表4.1 2013年《问津国学》节目播出表144
表4.2《问津国学》湖北地区主讲人统计表156
表4.3《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汉字157
表4.4《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孟子157
表4.5《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孝文化158
表4.6《百家讲坛》与《问津国学》相同传播主题民俗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