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注重文本研究,论从史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研究的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书中既对西方思想史上有关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学说进行了梳理和评介,又在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分散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解读、归纳和提炼,从中概括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研究视角比较新颖。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从静态层面阐述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组成,而对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研究不够充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将结构和过程相结合,从静态和动态相统一的视角,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认为,马克思视域中的社会有机体不仅是一种整体存在,还是一种动态存在。将结构和过程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统一,实现了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基本内容的全面解读和分析研究,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的一大特色。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李秀林教授率先提出“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以来,学术界曾掀起几次研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热潮。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这一重要学术思想又重新被学术界所关注,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的探讨而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社会有机体是马克思用以揭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总体性范畴,它既是一切社会要素、结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又是人及其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不断活动着、变化着的辩证过程,展现了人类社会及其运动发展的整体图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容的理解,对于从整体上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曾红宇,女,四川自贡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00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随后到中南民族大学任教至今。201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理论研究和相关课程教学。近年来,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司法部课题两项,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和中南民族大学校级课题多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湖北社会科学》、《理论月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古希腊朴素社会有机体思想
一 “理想国”的建构
二 分级的有机世界观
第二节 中世纪神学社会有机体思想
一 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二 天恩与人性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一 康德目的论中的有机体思想
二 黑格尔思辨哲学中的有机体思想
第四节 近代社会学家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一 孔德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二 斯宾塞社会学中的“社会超有机体”论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二 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酝酿阶段
二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阶段
三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实现的变革
一 从实践出发来认识社会有机体
二 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三章 马克思视域中的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第一节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内涵
一 有机体释义
二 社会有机体释义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构成
一 社会有机体存在的物质前提
二 社会有机体的主体
三 社会有机体的经济结构
四 社会有机体的政治结构
五 社会有机体的文化结构
第三节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一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二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开放系统
三 社会有机体是一种自觉的有机体
第四章 马克思视域中的社会有机体的运行
第一节 社会有机体在共时态上的横向运行
一 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关系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在历时态上的纵向运行
一 从人的发展视角看社会有机体在三种社会形态上的运行
二 从生产关系的视角看社会有机体在五种社会形态上的演进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既然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宇宙间任何存在者都从上帝那里得到存在的依据和证明,上帝是一切存在之为存在的根源。上帝创造了一切,上帝的意志和活动也就支配一切,人也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也必须以上帝为存在的根据和活动的尺度。在上帝的统领之下,一切都有着秩序。秩序就是有差异的各部分得到最恰当的安排,每一部分都安置在最合适的地方。没有人觊觎他不能得到的位置,就“如同身体,尽管手与眼十分和谐地同在一完整的身体构造内,但手并不想成为眼。因此,无论天分地高,每个人都会继续得到满足,但不会渴望得到他不该享有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和平来自于相互协调,一个家庭的和平来自于各成员之间的有秩序的命令和自觉的遵守。上帝之城的和平是上帝和上帝创造物之间达到最高度的有秩序的一致。万物的和平是一种被安排得很好的秩序,社会秩序体现着上帝的旨意。宇宙和社会的和谐有序,万物的等级森严的划分和各守其位等奇妙的现象都是由具有最高智慧和最强大力量的上帝来创造和安排的。奥古斯丁的双城说提出了两种价值体系来对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秩序:一种基于冲突,一种基于一致。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必定是上帝之城战胜世俗之城,世俗之城回归上帝之城的历史。总之,奥古斯丁以对上帝的爱和信仰为中心来构造他心目中的理想有机体社会,来为人们制定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为社会提供进步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