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中国文学史上, 每一个朝代都有精彩的文学呈现, 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 中所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自《唐诗简史》《宋词简史》 出版以来, 在与读者互动时, 不少读者都表达了希望读到更多诗词简史的心愿。
其实, 按照历史断代来整理编选诗歌佳作的做法, 虽然十分通行且便利, 但也有其局限性, 那就是难以在一本书中体现某一类主题跨越朝代界限的发展面貌。 比如, 中国诗歌在每个朝代都产生过大量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创作时就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也经时间的淘洗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珍贵记忆, 更构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因此, 我便有了编一本《情诗简史》 的想法。
当然, 这里的“诗”, 指的是古人所谓“诗言志, 歌永言” 中的诗和歌, 是诗、 词、 曲一类韵文的通称, 习惯上也简称“诗词”。 不得不说, 诗词虽美, 但比诗词更美、 更动人的, 是诗词背后的情感。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生而为人, 至情至性, 正所谓“太上忘情, 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 正在我辈”。 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 不仅是诗意, 更有它背后的美好。
爱情无疑是人类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 是的, 不管经历怎样的磨难和挫折, 欺骗和背叛, 人们永远不会真的不再相信爱情。 同样, 诗意并不遥远, 诗意可以是我们正经历着的生活本身, 只要保持这样的心境, 生活处处都充满诗意。 这也就是说, 最美的爱情, 并不是我在最美好的时间遇到了最美好的你, 而是与你在一起的岁月里, 我们彼此都遇到更好的你我、 更好的自己。
此前, 我曾经出版过一本《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 主要选收了自先秦《诗经》 到清代诗歌中的爱情诗。 当时因为接下来还有《宋词简史》 的编写计划, 而宋词中写爱情主题的篇什很多, 为了避免重复, 所以宋词中的爱情名篇便未收入; 同时, 为了体例上的协调, 像纳兰词等佳作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为此我一直深觉遗憾。
因此, 此次编辑这本《情诗简史》, 可以说是一次时机成熟的还愿。
关于编选的思路, 我还想做几点说明。
第一, 此次编选时参考《唐诗简史》 一位作者只收一篇作品的体例, 希望能够呈现不同作者笔下的爱情。 因此,《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 中原本收入八篇《诗经》, 此次仅保留了五篇, 且分别出自郑风、 秦风、 邶风、 王风、 周南, 展示先秦之时不同地域的爱情故事。 同时, 为了展现情诗艺术的历史脉络, 在编排上大致按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发展时期作了划分。
第二, 同样, 因为《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 的主题是写情, 当时有的诗人选了多首, 比如李商隐、 李白等。 此次只能忍痛割爱, 每位诗人都只保留了一首。 李商隐的爱情诗保留了他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白的爱情诗保留了他的《长干行》(其一)。
第三, 删除了写姐妹之情的《燕燕》 等, 以及某些主题有争议的诗篇, 比如《江南》。 有人说这首诗是写男女爱情, 也有人说这首诗就是写采莲的场景。 同时, 又增加了一些篇章, 如元好问的《摸鱼儿· 问世间情为何物》、 纳兰容若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等, 这样做, 是为了尽可能做到每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品都能呈现。
第四, 本书既为简史, 所选自然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不过如彭玉麟的《梅花百韵》(其一), 虽不是文学史必讲的篇目, 却是极其凄美的情诗, 所以照样选录。 另外, 一些作家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拟写的情诗佳作, 也纳入了选录范围, 所以, 汤显祖《牡丹亭· 皂罗袍》 和曹雪芹《红豆曲》 也都予以保留。
爱情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失去爱的能力或将导致人类的衰亡。 在东西方许多文学作品中, 都有对爱的热情讴歌和对失去爱的惋惜与慨叹。在人工智能颇有取代人类体力劳动、 智力劳动乃至情感活动的当下, 重温人类独有的对爱的细腻体察和微妙体验,在每个人的心中葆有一粒爱的种子, 或许是保持人类永远不被机器所僭越的唯一选择吧!
今年恰逢庚子, 世界发生诸多变化, 但不变的则是我们对世界的期待与爱。
在生命最好的时候, 让上苍恩赐一场遇见, 从一个日子走向另外一个日子, 从一个自己走向另外一个自己。
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 今天的爱人、 亲人、 朋友, 大抵都是前世的约定; 而要想在来世依然不身陷孤独黑暗之中, 那就从现在开始——如果爱, 请深爱!
当然, 除了这本《情诗简史》, 我也很希望有机会为读者奉上更多的诗词简史。
自 2019 年春天开始, 我在喜马拉雅 FM 开设了“中华诗词课” 音频课程, 一年多来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喜爱。
确实, 对于华夏文明来说,诗歌实在是太独特。 有一种说法叫“中国是诗的国度”, 每个民族其实都有自己的诗歌, 为什么独独只有中国叫诗的国度呢?
对于华夏文明来说, 诗与诗的历程, 诗歌背后的精神灵魂, 实在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核心元素。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我希望通过讲述中华诗歌史, 既完成伟大的诗的旅程,也完成一段对华夏文明的别样回溯。 诗言志, 歌永言, 我期待与各位朋友一起在这趟壮阔的诗歌旅程中, 找到我们作为华夏子孙的灵魂归宿, 找寻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
来吧, 跟我走吧, 现在就出发, 乘风破浪就此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沧溟先生
庚子秋于金陵水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