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汇录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出版的中文期刊篇目的重要文献。本书从编纂到出版历时近三十年,由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知名学者马勇等联袂编纂,汇辑近四百种抗战时期中文期刊,内容涵盖文艺、史学、戏剧、音乐、外交、边疆地理等多个方面丰富内容,其中不乏稀见资料,为抗战期间中文期刊目录的首次集中呈现,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全面、来源可靠、视角独特的抗战文化史料工具书。
适读人群 :中老年 汇录全面,多有数据库中未收期刊;校核仔细★★★本书从编纂到出版历时近三十年,由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历史学家刘大年,知名学者马勇等联袂编纂,汇辑近四百种抗战时期中文期刊,内容涵盖文艺、史学、戏剧、音乐、外交、边疆地理等多个方面丰富内容,其中不乏稀见资料,为抗战期间中文期刊目录的首次集中呈现,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全面、来源可靠、视角独特的抗战文化史料工具书。
20世纪上半叶后半段发生的那场战争,——或称为抗日战争,或称为中日战争,——其实在我看来,包括这十四年在内的前后大约三十年,是一个持续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而且极大改变了世界、亚洲政治版图,其后续影响至今并没有结束。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至关紧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并不只是抵抗,而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场景,是一个拥有共同历史,而又具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时期。所谓“共同的历史”,就是这场战争几乎将东亚所有国家、地区都卷进来了,中国、日本、朝鲜、缅甸,甚至印度、越南,或直接卷入,或间接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结束后的亚洲版图,与战前具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国家重新统一了,比如中国,一些国家新生了,如东南亚诸国。在这样一个多方参与的事件中,历史自然是共有的,是各国共同介入共同参与的。但是对历史的记忆,肯定是不一样的,一定是多元的。不要说中日两国的历史记忆具有本质差异,即便是中日两国之外的世界诸国,也一定会各有各的立场、观察与评判。真实的历史记忆,一定是多元的,多样性的,单一的、绝对的历史记忆并不是多元复合历史的真实。因此,我个人多年来在阅读、讨论这些涉及多国多方面“共有历史”时,一直主张历史共有,史料共享,各自认知,各自反省。甚至可以如古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时的历史讨论,历史共有,“各为正统”。历史是消逝的过去,历史学家的责任不是去揭开历史的伤痛,而是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真实。除了真实,历史学家别无诉求。多元、复合、共有,是一般多国、多方共有历史的大致情形,单一的历史叙事,肯定不是历史真实。
复杂的历史面相,需要多元的历史记录及其史料呈现。这不仅因为国别、区域、党派差异而不一样,而且从历史发展实际进程看,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抗日战争历史阶段,其实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这样讨论的目的,是要说明中日战争或抗日战争,如果作为一个历史阶段进行讨论,就不能将注意力仅仅放在战争上,而是要注意这个历史时期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在战场,而是包含了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如此理解,中日战争的内涵才更为丰富,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更为广泛。这是这部《抗战时期中文期刊篇目汇录》编纂的基本思路。不是一个单纯的战争史,而是这个时期更为复杂全面的历史。所以,中文期刊的选择,就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只要是这一时期(依然限于1937—1945,个别有前后延伸,见编例)之中文期刊,按照原来规划,都尽量抄出它们的篇目,以供查考。
丁守和,(1925—2008),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近现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主编。著有《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播》《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等书。
左玉河,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秘书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等。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及社会文化史研究。著有《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等书。
马勇,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化、近现代史研究。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
刘丽、柴怡赟也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