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eff张恨水以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其实他也在报刊担任记者、专栏作家,杂文、散文、时世评论也多有存世。本书自张恨水多部散文集(《明珠》《书室浪墨》《随风珠玉》《序与跋》《山窗小品》《关头絮语》《纵横古今谈》《最后关头》《待漏斋漫谈》《两都赋》《北海旧燕》《西北行》)中,精选了作者关于老北京的散文、杂文等篇章,描述了民国时的故都风貌和市井人情,可以一窥乱世中的寻常生活。
张恨水是如何写北京的
——《北京人随笔》序
解玺璋
张恨水祖籍安徽潜山,享年七十二岁,但他的一生,有一多半儿是在北京度过的。他1919年秋天来到北京,那一年他二十四岁。许多年后他忆及此时依然还记得:“当民国八年(1919)秋季到北平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前门楼的伟大建筑,小胡同的矮屋,带着白纸灯笼的骡车,给我江南人一个极深刻的印象。”
张恨水怀抱着读书深造的愿望来到北京,但残酷的现实很快就让他打消了不切实际的念头。只有先安顿了自己的身子和肚子,才能论及其他。而作为一介贫寒的书生,他唯一能做的,不过卖文而已。就这样,他在北京扎下了根。除了抗战期间曾离京赴渝,他这一辈子半数都厮守在北京。他在这里娶妻生子,建功立业,直到终老于此,对北京可谓一往情深,至死不渝。这里固然有他的事业,有他的读者,但不可否认,把他留在北京的,主要还是这里的文化气韵。即使远离北京,住在重庆南温泉的那些年,魂牵梦绕于他的,还是北京的花草、胡同的叫卖声,或厂甸的书画、北海的景致。这期间,他的散文集《山窗小品》和《两都赋》,以及小说《巴山夜雨》,都融入了他对北京的深深思念。
京味儿文化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涵养:其一,北京作为千年古城,政治文化中心,得天下英才而聚之,遂有士大夫文化的滥觞与流布,其文脉可谓源远流长;其二,清朝统治近三百年,实行旗饷制度,俗称“铁杆庄稼”,旗人除了当兵披甲,不得务农经商,亦不得科举入仕,安坐而仰食,久而久之,固然腐化了八旗铁骑,却也养成一种闲适、随性、精致、温厚的京城文化。两种文化的合流与交融,形成了北京特有的古老厚重、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由这里发生的,但北京敦厚宽容、平和幽默的文化底蕴,不仅将新文化融入萧散悠远的古都韵致之中,而且,古都文化与新文化的相得益彰,更营造出一种兼容并蓄的人文气息,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审美趣味和情致,浸润与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居住者,成为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张恨水是个颇有才情的外省青年,一直向往着名士才人优雅的闲情逸致,而不新不旧的北京恰好与他所自称的“不新又不旧”相契合。他在这里流连忘返,乐不思“皖”,也算是其来有自。
因此,张恨水笔耕一生,有许多文字是关于北京的。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说家,他的所谓“四大名著”——《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有三部,其中的故事都发生在北京。自然不止这三部,另外还有如《京尘幻影录》《交际明星》《天上人间》《春明新史》《斯人记》《落霞孤鹜》《夜深沉》《五子登科》等,都从不同侧面对北京的市井世相,以及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做派、处世态度有很生动的表现。作为建构文学北京的重要参与者,张恨水的叙事作品具有鲜明、地道的“北京气派”,突出表现在对自然景物及市井风貌和居住环境的描摹、“京白”即老北京方言土语的运用,以及民风民俗的描写等方面。他笔下的旧都风情,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民国北京(北平)的风俗长卷,其中既有普通市民,也有政界、军界、商界、学界、演艺界的各色人等,是对都市生活的全方位展示,也是今日北京人怀旧的重要资源。
张恨水固以小说名世,但他毕生的职业却是报人。而且他的报人生涯,亦始于北京,终于北京。因此,他笔下的北京,自然兼有报人和文人的双重特点。作为文人,他的散文写作直接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意象和风格的营造更多地沿袭了明清小品的特点。按照他的说法,他写散文,“走的是冲淡的路径,但意识方面,却不随着明清小品”。事实上,当时有很多文人,都对明清小品情有独钟,而他所看重的,正是明清小品平淡自然、不尚辞藻,却又韵味深长的审美境界。同时,他亦警惕其不食人间烟火的习气。所以他说:“三十五岁以后,对散文我有两个主张,一是言之有物,也就是意识是正确的(自己看来如此),二是取径冲淡。”所指大概就在这里。他还说:“冲淡写得不好,是一盆冷水,教人尝不出滋味。”也就是说,好的散文,既要冲谈,又要淡而有味,乏味的冲淡只能说是寡淡,是不被读者认可的。他的散文集《两都赋》和《山窗小品》就实践了这种审美主张。其中每篇只有千字左右,写景、状物、叙事、记人,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物,经他锦心秀笔的描摹,都成了诗意盎然的隽秀华章。
作为报人,他的杂感、小品文则呈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文章都不长,二三百字,但量很大,几乎每天一篇或两三篇,多见于他所主持的报纸副刊,如《世界日报》之《明珠》,《世界晚报》之《夜光》,
《新民报》北平版之《北海》,其特点为:一、取材广泛,反应快捷,形式多样,婉讽多趣;二、关注社会,反映现实,世情世态,芸芸众生,有闻必录,有感而发;三、针砭时弊,月旦人物,批评议论,抒发己见,有情有义,有胆有识;四、以古讽今,借题发挥,声东击西,含沙射影。总之,这些文字呈现出民国北京市容、市貌、市井、市政的真实面相,以及市民的生活细节和精神面貌。尤为突出的是,他的文字区别于北京土著之处,是有一种观察者的眼光,而并非只是沉浸于其中的或炫耀,或感怀,或失落,或怀念。
总之,收集在这本小书中的作品,兼顾了张恨水的散文和小品文,其审美倾向和风格特征是很突出的。这些文字,骨子里既有传统文人的审美追求,又体现出新时代的平民意识。而其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非常注重趣味。无论是写世态,写风物,写掌故,写趣闻,还是写自己,写别人,写观感,写游记,甚至写杂文,写短评,都力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趣味应是文学的生命。很难想象,一篇没有趣味的文章会流传久远。但是,多年以来,张恨水的散文却被扣上一顶“趣味主义”的大帽子,甚至趣味本身都成了不可饶恕的罪名,似乎文章越干瘪越乏味则越好。散文为此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散文的艺术性,而且使散文变成了朱自清所说的“死板板的长面孔叫人亲近不得”,读者也只有敬而远之。倒是张恨水的散文,不时被读者所提起。尤其是那些为北京留下的文字,更为这座古老而弥新的城市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021年2月25日
张恨水(1897-1967),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
解玺璋,北京人,祖籍山东肥城,1983年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直供职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书香专刊、文化导刊和《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任编辑多年,现任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编报、编书20余年,闲暇时也喜欢舞文弄墨,对文艺评论情有独衷,写过千余篇电影、戏剧、文学和电视剧的评论、论文,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批评奖,有《喧嚣与寂寞》《中国妇女向后转》《雅俗》《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恨水卷》等专著问世。
壹 春明忆旧
燕居夏亦佳(003)
翠拂行人首(004)
面水看银河(006)
奇趣乃时有(008)
归路横星斗(010)
风飘果市香(012)
乱苇隐寒塘(014)
听鸦叹夕阳(017)
风檐尝烤肉(018)
黄花梦旧庐(021)
影树月成图(023)
春生屋角炉(025)
年味忆燕都(028)
冰雪北海(030)
市声拾趣(032)
贰 旧京拾零
北京旧书铺(041)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043)
逛厂甸(045)
再谈厂甸买画(046)
旧京之漆画匠(047)
大鼓书(048)
窝窝头会略谈(049)
谈谈北京的戏院(050)
忆江西会馆堂会(052)
《劝善金科》(053)
买菊的研究(054)
公园购菊记(057)
旧京俏皮话诀(058)
二十年前之一席菜(062)
碧槐城市(064)
枣花帘底(064)
盆莲(065)
隔巷卖葡萄声(067)
观张宝庆奏技记(068)
刘天华先生雅奏记(071)
诗吟杜甫其三句(074)
五十年前之名伶及其拿手戏(074)
北平老童谣(080)
想起东长安街(081)
回想二十年前(083)
打獾子(084)
禁戏(086)
“送财神爷来了”(087)
借元宝(088)
天安门(089)
北平东兴楼(094)
北平情调(095)
北京宣讲楼(097)
李连英演《黄金台》(098)
叁 京华览胜
北平的春天(103)
五月的北平(105)
天安门的黄叶(110)
卢沟晓月及其他(112)
春游颐和园(116)
天坛(122)
天桥(126)
游中山公园(129)
陶然亭(132)
北京动物园(137)
卢沟访胜记(146)
肆 京尘碎语
京尘一幕(167)
黑巷行(168)
自来水与自来死(170)
由北海说到乾隆皇帝的脑袋(171)
刮风无客不思家(173)
公园驱娼运动(174)
再说公园驱娼运动(175)
又甜又凉又好喝(176)
卖花者言(177)
真乐(177)
无灯无市过元宵(178)
和平门内花台(179)
路树与街灯(180)
房东的话(181)
自北海想得来(182)
夜声(183)
秋风起矣(184)
隔壁王妈妈死了(185)
未来的北京(188)
到来今雨轩跳舞去(197)
活钱(198)
妙峰山娘娘又出来了(198)
危后北平市速写(199)
不堪回首(200)
崇效寺看牡丹(201)
叫卖文虎章(202)
间接喝秽水(203)
供兔儿爷及其他(204)
越穷越闹越穷(205)
望低处看(206)
灶神的嘴恐怕粘不住(207)
读了卫生令以后(208)
少爷之写真(209)
骡车走沥青油马路(210)
雅而不通(211)
北京城里三样好(211)
送寒衣(212)
小三天(213)
替人发愁(213)
瞧我吧(214)
取消公理战胜碑(215)
读了《中央公园记》(216)
劝业场一炬焦土(217)
为新明戏院惜蒲伯英(218)
这是和平门罢(219)
注意天安门外清洁(220)
来打倒粪阀(221)
打倒水阀(222)
北平要长衫朋友帮忙(223)
明天雇辆汽车来(224)
焦德海下天桥了(225)
红煤要成燕窝了(226)
说谎价(227)
要不要彩牌坊(228)
浸透了的(229)
中南海开放以后(230)
不算命便唱大鼓(231)
对照情境(232)
伍 北京咏叹
咏北京(243)
赋得越穷越没有(244)
赋得瞧你的(得瞧字)(245)
赋得有雨一街泥(得泥字)(246)
赋得无风三尺土(得风字)(247)
北返杂诗(248)
冬日竹枝词(十八首)(249)
咏北京出土文物(十二首)(252)
游北京西山八大处(四首)(256)
八大处(258)
今日陶然亭(六首)(259)
旧京过年竹枝词(八首)(260)
禁夜市声(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