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竹枝词上承中唐刘禹锡竹枝章之余绪,旁注清末民初小说、散文白话之流风。在学前人执竹枝歌舞的同时,既能感受荆楚文化圈、秦陇文化圈和岭南文化圈的历史遗风,也能洞知历经流变之后的巴蜀土风习尚。
竹枝词,又称竹枝、竹枝歌、衢歌、棹歌、杂事诗、纪事诗、杂诗、杂咏、杂兴等。
竹枝词,最初广泛流传于四川东部及湖北西部沿江一带,古称“竹枝”“竹枝子”“竹枝歌”“竹枝曲”和“巴渝曲”,是一种为下层民众所喜爱的歌曲形式。作为民歌的竹枝,最初可能是手执竹枝而歌舞,以足踏地为节拍。因其始或持竹枝以舞,故名。
竹枝这种民歌诗体在盛唐已经产生,中唐诗人刘禹锡在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时,追慕屈原《九章》之作,醉心民间歌舞,采其声容,广其情志,汲取民歌元素,创作了文人《竹枝》九章,对后世“竹枝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枝词“发于楚,盛于蜀”。本书所采用的成都竹枝词,在时间跨度上,起于清代中叶而止于民国,时段200余年。具体以清代六对山人杨燮《锦城竹枝词》、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为开端,以今人何韫若《锦城旧事竹枝词》为结束。
从民俗视域考察,“志土风而详习尚”是为竹枝词之特征。成都竹枝词所记述的都市民俗,由于具有传统性、地方性,可视为“Folk-lore”。“‘Folklore’”是“民众的知识(the lore of the people)”;其“‘俗’是群体共同的传统”。成都竹枝词所记叙的多为地方风物、民间民俗、世态人情,以及成都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日常生活文化。而这些都市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情、风尚,今天有的仍在传承,有的业已消失,有的又重新再现,有的旧俗抵抗新俗,有的又渐趋为新的习尚。
从文化共同体的角度考察,成都竹枝词是四川移民的共同诗歌语言符号,是文化共同体自我认同的符号载体,具有集体性、类型性,并为世代相继承的和传布的。由于“城市为文化的容器”,在诸种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又时时呈现出文化的“当代性”——城市生活和思想的新模式,从而有别于乡村文化。
从文化层分析,成都竹枝词作为成都近现代都市文化,涵盖文化的多个层面: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从文化圈分析,成都竹枝词主要是受荆楚文化圈、秦陇文化圈和岭南文化圈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流行诗体,可视为主要由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共同哺养的结晶。它承袭《楚辞》与《诗经》两大传统,通过眼睛向下的诗体革命,形成一种专门重视民风、民情、民怨、民俗的“四民”流行诗体。这样的诗体“革命”上承中唐刘禹锡《竹枝九章》之余绪,旁注清季与民国的小说与散文白话之流风,交错相杂而终于汇聚为具有成都地方文化特质之文学样式。
成都竹枝词所唱咏的清代至民国两百年余间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虽位于中国西南一隅,却处于古代与近现代文化、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巨变与激荡风云之中。成都竹枝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因其自有的层累性与所属文化圈,于民俗事象研究与民俗整体研究而言,可谓一部成都的“诗体民俗志”。
谢天开,教授、作家。已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学者辑录。代表性著作有《国共兄弟》《大唐薛涛》《唐诗:诗人与文化》《民间艺术十二讲》。现为成都薛涛研究会副会长、李劫人研究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与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引子
一、成都城区竹枝词:一扬二益古名都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人文地理
二、成都移民竹枝词:现无十世老成都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移民与会馆
三、成都岁时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岁时节庆民俗
四、成都商业竹枝词:商业场中结队游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近代商俗
五、成都服饰竹枝词:款款西装蹬蹬鞋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服饰习俗
六、成都饮食竹枝词:麻婆陈氏尚传名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饮食习俗
七、成都交通竹枝词:自行车子遍街驰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交通民俗
八、成都旅游竹枝词:深深下拜薛涛坟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旅游习俗
九、成都放足竹枝词:今日方知天足好
本篇专述清季成都女性放足新俗
十、成都发式竹枝词:女郎剪发遍城中
本篇专述民初成都女性发式新俗
十一、成都婚俗竹枝词:近来婚礼翻新样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婚俗
十二、成都花市竹枝词:劝工业继劝农忙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花会新俗
十三、成都新潮竹枝词:世界文明大写真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城市新潮观念
十四、成都学堂竹枝词:学生吹笛总南腔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学堂
十五、成都茶馆竹枝词:生意数他茶馆好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茶馆
十六、成都戏曲竹枝词:清唱洋琴赛出名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戏曲
十七、成都灯影竹枝词:西蜀镂皮制更精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灯影
十八、成都掌故竹枝词:奴家不是乡广广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方言掌故
十九、成都水利竹枝词:都江堰水沃西川
本篇专述竹枝词中成都水利生产民俗
总论:成都竹枝词与成都城市文化
成都竹枝词的复兴与城市空间及文化的嬗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