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的文化是江淮文化中特色异常鲜明的一块,杨芳和她丈夫冯震分别生活在高邮和兴化两个相邻的县级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加之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润,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激荡。而冯震是个书法家,杨芳的文笔里自然也渗透了这种文人的情怀。所以说杨芳的散文不仅是乡情散文,还是文化散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土壤,杨芳在这片丰沃的土壤上书写,是有底气的,也是踏实而有情怀的。
杨芳是高邮人,算我的老乡,很多人把我当作高邮人,其实我是海陵人,泰州古称海陵,泰州市变成大市之后,原来的泰州改为海陵区了。为什么人们把我当作高邮人,我在高邮学习、工作将近十年,又在高邮结婚生女,被人当作高邮人也不奇怪。更重要的是我从高邮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文学界一直把我当作汪曾祺的老乡,汪先生也是这么向人家介绍的。所以,杨芳托人找我写序,我有些无法推辞,尽管我多次声明不为人写序了。
杨芳的散文能打动我的还是乡情,她写的“那条巷子”,说的是南京丁家桥,也触动了我的“乡愁”。我在南京生活了十一年,在丁家桥附近的湖南路住过很长的时间,她写的那些梧桐树、街景、小饭店、舞厅,都是我熟悉得不能熟悉的场景,我又如回到昔日的时光。
最能打动我的还是她写到的家乡的那些人与事,父亲、母亲,小油灯、汽油灯、罩子灯,棒冰(在我写这篇序言之前,我刚写过一篇冰棍的散文,再看《两支冰棍的故事》尤为感到亲切),揉粉丝、打稻囤子,脂油大圆子、长鱼、焦屑,还有盖房子、摆渡,旧日的时光水一样呈现,农耕文明的记忆梦一样美好。杨芳用一种质朴的、沉稳的笔法写来,丝丝入扣,平淡中显出隽永来。
我和杨芳都生活在里下河水域,里下河的文化是江淮文化中特色异常鲜明的一块,杨芳和她丈夫冯震分别生活在高邮和兴化两个相邻的县级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加之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润,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激荡。而冯震是个书法家,杨芳的文笔里自然也渗透了这种文人的情怀。所以说杨芳的散文不仅是乡情散文,还是文化散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土壤,杨芳在这片丰沃的土壤上书写,是有底气的,也是踏实而有情怀的。
同时杨芳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情怀的女性,她在书写乡情的同时,也不忘都市时尚生活在情感生活里泛起了的漪涟和波澜,她对现代人的困惑是从故乡写起,但又能冷静客观地面对现代生活带来的悬空式哲学困惑。因而杨芳的散文有抒情的情怀,还有理性的思考,她的那些都市时尚随笔超越了感性的俗套,而带有小说叙事的状物写人的笔法,又说明她具有多种文学才华的可能。
她的新书要出版了,我断断续续地写上阅读的感受,且为序。
杨芳,别名兰花芳晓、驿城晓芳,江苏高邮人,副研究员。现为《南京工业大学报》主编。
散文与诗歌散见于《南京日报》《江苏教育报》《扬州日报》《金陵晚报》《扬州晚报》等。
近年来,于各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数千篇次,获各类好新闻作品奖百余篇次。
[序]乡情是一杯老酒
[自序]乡村恋曲
最是难忘年少时
家乡造屋二三事
读书
两支棒冰的故事
割猪草
那些记忆深处的灯
端午记事
过年二三事
脂油大圆子
摆渡
逮长鱼
住校的日子
夜宵
忙假
定亲
那条巷子并不长
门
水墨乌镇
喧嚣中的静守
那条巷子并不长
那个穿一袭长衫的女子
雷儿
猫狗二三事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静守喧嚣中的一份淡定
雪伴
遗忘是最大的报复
也说“长相守”
幸福“秘方”
豆灯絮语
生日寄怀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献给“70后”的你我
我们的归宿都是那一杯黄土
写给十五岁的你
咱们来谈谈未来
……
爱是一切愤懑的救赎
月老打了个盹